“第一批進行了‘胃部替換’的凡人順利地活了下來,經過短暫的觀察,九劫散人決定擴大改造規模。
“其實這樣並不保險,因為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沒來得及觀察到或是還沒顯現出的問題,但那時情況危急,擴大改造規模對不少人來說是唯一的活命辦法。
“而且九劫散人認為只要理論模型沒有問題,應用到現實中就不會出現問題。他確信自己沒有出錯,所以毅然決然地下達了指令。
“幸好九劫散人的自信確實沒問題,胃部替換措施極其成功,救活了不少原本因消化能力喪失而只能等死的人。
“在那之後的幾年裡,俗世情況漸漸穩定,大修行者參與生產活動,確保凡人的生存需求,而俗世自身也開始恢復生產能力。
“然而人們很快就發現,天地劇變不僅僅一次性摧毀了原本的世俗社會並重創修行界,還徹底葬送了以往的生產方式。
“在天地劇變以前,胥坤國繁榮昌盛,這完全應當歸功於修行界與俗世的結合。
“透過學習槐方國的經驗,曾經的胥坤每一鄉至少有一名可以呼風喚雨的修行者坐鎮,所有田畝都能得到足夠的丹藥、法器資源配給。
“然而天地劇變之後,能做到呼風喚雨的大修行者兩隻手都數得過來,大部分修士的修為連煉製丹藥都做不到,因此丹藥產量大幅下降,而法器雖然還在,可能夠使用法器的修士卻沒剩下多少……
“曾經繁榮昌盛的胥坤國剛剛從劫難中走出,便隨即絕望地發現,他們的社會幾乎已經回到了蠻荒時期,而且前路未卜。”
這些話讓周緣直聽得新奇,在大虞,修行界與凡塵之間從來就不曾有過多少聯絡,所以俗世的發展一直都依靠凡人自身。
普通人總結經驗,改進技術,研製普通人就能使用的工具,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是普通人自己的功勞。
而在某些典籍的記載上,當初胥坤國比大虞要繁榮不少,但聽了炎修羅所說,周緣直才意識到胥坤的繁榮之下竟然隱藏著如此大的弊端。
胥坤的生產水平超過同期的大虞,但所有生產環節都有修行者參與,有丹藥、法器、術法保證社會運轉。
而這一切,都靠胥坤國律例的規定。
傳聞這種社會模式是由槐方國所開創,槐方與大虞之間相隔大淵,和南蔡離得更遠,與胥坤國之間的交流最為頻繁。
槐方與胥坤兩國間相隔的,只有一座大洋!
大洋尚能渡,大淵卻難以逾越。
而胥坤國,明顯受到了槐方的影響。或者說胥坤國就是槐方的模仿者。
周緣直還沒到過槐方,但想必槐方國也在天地劇變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在修行者參與社會生產所有環節的情況下,凡人們自然捨棄了自己的發展。
普通人僅存的價值,就是出賣自己的勞力。
若是有誰改進了什麼技術或者發明了什麼工具,就會發現沒有任何用處。
因為再怎樣先進的工具,都比不過修行者的法器,再怎樣先進的技術,都不如修士們施法。
久而久之,凡間自身便完全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畢竟只要依靠修行界就能做到的事情,為何還要費力不討好地依賴普通人自己完成?
這種社會和大虞的社會相比,其實並沒有什麼所謂優劣之處。哪一方發展得更好,哪一方的制度便是好的,然而發展得略差的那一方,也不見得就不好。
若是純粹以效果來論,其實還是槐方與胥坤更先進一些。
畢竟誰都不會料想到天地竟會發生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