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按照朱見濟的吩咐辦事。山東自古以來便是人口大省,文風昌盛,衍聖公一族便生活於此,延請大儒並不難。
至於收集書籍刻板這些就更簡單了,不過以往明朝官方贈送給朝鮮等藩國的要不就是史書要不就是經書,都是正經書。朱見濟突然說要送小說等雜書,勢必要去大量採購,徐有貞實在是不知解釋。
徐有貞只好自己背上了這個惡名,對外放出風聲說是自己喜歡看雜書,遠洋航行頗為乏悶,專為路上解悶用的。不管人家信不信,反正徐有貞開始了第二趟朝鮮之行。
朝鮮這個隱患暫時排除,朱見濟放心開始了遼東移民計劃,並且厲行軍政分離,設立一系列的民事部門。籌謀多時,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便顯得水到渠成,百姓以保甲編列,啟程前往遼東。
朱見濟自朝野遴選精幹臣子,其中王竑出任遼東巡撫。詔令下達後,朱見濟專門留王竑下來,道:“遼東左控朝鮮日本,北接女真,西連蒙古,中原王朝得之則興,失之則頹。自本朝遷都北京,天子鎮守國門,遼東之情事更是重要,非如此重地朕何必親征。”
“陛下英睿聖德,微臣敬佩!”
“如此重地,非果敢之人朕不用,滿朝文臣喜好清名,虛於實務,朕不放心,賴愛卿用心。”
“微臣絕不辜負陛下重託。”
朱見濟笑著頷首,繼續道:“愛卿巡撫遼東,可有智計教朕?”
為遼東前線運送這麼長時間的糧草,王竑自然是有所想法的,眼下朱見濟來問便道:“微臣有愚計三。一則遼東飽受戰亂,百廢待興,懇請陛下蠲免兩年賦稅,待田地開墾,民用自足,可納賦稅。二則遼東地處邊遠,周遭外敵環繞,仍需重兵駐守。三則女真四分五裂,微臣打算招募屯墾,為我一用。”
比較中肯的建議,但是也沒有什麼新意,王竑的地位也只能夠提出這些想法了,再多就僭越了。
朱見濟道:“自古無農不食,無工不用,無商不流。想要一地富足,少不得三途並用,愛卿有何打算?”
“微臣心有千言卻難以言表,隻言片語難以言明,懇請陛下寬待些日子,微臣擬定成文交由陛下總覽。”
“如此也可。”朱見濟沒有反對,“只是儘量快些為好,免得外人說些閒言亂語。”
待王竑離去,朱見濟搖了搖頭,即便是如王竑這樣滿朝數得上的人物,也有著這個時代的侷限性。大多覺得重農抑商一套沒有問題,同時堅信天下財富自有定數一套,很少主動發展經濟。當然這也和言官彈劾,士林議論有關。
又幾日,王竑的奏章沒有遞交上來,何林靜則是自南京前來拜見,與此同時他帶來了眾多的物資,這些年他一直替朱見濟主持遠洋海外貿易事宜,家產無算,有人說他已經有千萬兩的身家。
事業大了,這些年朝野針對何林靜的彈劾也是始終沒有停止,朱見濟最多是口頭斥責兩句,海外貿易從不曾中止,和東南亞各國的經貿關係日趨緊密。從最開始的以貴重品為主轉變為大宗商品為主,大明許多勳貴前往各國辦置產業,這些年也是收穫不菲。與此同時,大量沿海百姓在這個過程中解決了就業問題,順帶著棘手的海盜問題也迎刃而解。
百姓遷徙遼東,第一年沒有收成,肯定是需要政府支援的,底子沒有打好之前朱見濟都不敢大規模地遷徙,而是分批來。北方各省倒不是抽不出餘糧來,朱見濟只是想要看看這海運發展得如何了。
“東西都運來了嗎?”
何林靜多年不曾看見朱見濟,哪怕書信往來頻繁也比不上親眼看一眼。他拜見之時不由得滿眼含淚,昔日幼小的天子如今長大成人,時間飛逝呀!果真物是人非。
私情歸私情,公務歸公務,何林靜還是一絲不苟地道:“小人此番送來五十萬石糧草,還有五十萬石糧草尚未託運,其餘仍有布帛十萬匹。”
“有多少糧食是本土的,多少糧食是海外的?”
“八成糧食是自江浙富縣調運而來,其餘兩成是自琉球等國採購而來。”
“風帆海運,漂沒幾何,利潤幾何,可有盈利?”
何林靜如實道來:“琉球諸國人少,大片土地不曾開墾,當地糧食賤至一石七百文,風帆海運漂沒一兩成不等,若是航線熟了,船隻更大一些,日後漂沒的會更少。糧食運往北方來,可賣至一石四兩。運一兩百石那是血本無歸,必得運數千石才可回本盈利。利潤微薄,不過有官府補貼,不少人還是願意販運的。”
“一直由官府這樣補貼也不是事,如今江浙富庶之地,百姓把糧田都改成了桑田棉田,宋時的蘇湖熟都要變成湖廣熟了。”為了撐起這條航線不衰落,每年朝廷都需要花大價錢扶持,市舶司的利潤至少三分之二被這個補貼給吞噬了,朝廷不少人就指著這事說。
“一直運糧食利潤是微薄了些,這糧食多了,可以釀酒呀,要不然做些米糕呀。正好這些地方蔗糖不少,還可以做成糖糕。此事你吩咐下去,可別只顧著運送糧食來了,若非饑荒時節,便是運來也賣不出價錢來。無論如何我大明也是不虧的。”朱見濟簡單提點了兩句,學術語言為延長產業鏈,深加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何林靜躬身答是,而後就市舶司發展問題,朱見濟同何林靜暢談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