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2019年1月28日,原太衛星發射中心。
早上六點,一枚粗壯的火箭已經在發射架處整裝待發。
火箭箭體上清晰地寫著長徵十號,總指揮嚴秉三看著這枚火箭,眼中有些濕潤。
這個編號的長徵火箭當年是錢老親自設計,用於重型貨運或載人登月,原定1975年首發,因種種原因,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就夭折了。
想不到時隔44年後,這個序列號竟然能夠獲得新生,從自己聽到這個序號立項,到今天聳立在發射場上。
時間竟然只有45天!
什麼時候,國內最嚴謹的航天工業,竟然有如此短暫的立項、論證、設計、生産、發射的過程?
而且這樣的發射,將連續進行五天,以一天一枚的速度進行,這簡直是開玩笑嘛。
如果嚴秉三沒有25天前的海都之行的話,他肯定是堅決反對的,更不會親自出馬做發射總指揮。
想到海都之行,嚴秉三不由地有些出神。
時間倒回25天前。
剛過完元旦假期,嚴秉三接到緊急通知,和一批知名航天專家以及超高速飛行器專案組的幾位院士一起,趕赴海都市。
在那裡,他們集體參觀了一家企業與海都航天局合資的智慧製造工廠。
據說,這家工廠將為航天總局製造一款全新的運載火箭,載重將可達到180噸。
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要知道在研的長徵九號設計載重140噸,首發時間預計在2028年,可這家工廠將會在十多天的時間中就完成生産製造任務。
整體測試也將迅速完成。預計首發時間為1月28日。
當這些資料擺在這些嚴瑾的科學工作者面前時,他們幾乎要憤怒地罵娘了。
只是畢竟都是學識淵博之人,倒也生生地忍住了怒火,只是將原定的彙報會議取消,直接去了這家所謂的智慧工廠。
可是當他們站在參觀廊道中,看著透明玻璃裡面那一塵不染的車間,和各種全自動的加工中心,將各種形狀的零件快速生産出來,並在生産線上逐步組裝起來。
留在他們心中的就只有深深地震撼,即便他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對於生産製造環節也是瞭如指掌,對於目前製造業中熱炒的無人工廠、智慧製造也有著很深的瞭解。
可是看到眼前的這一幕時,他們還是被這種無人無聲無塵的製造方式所震撼。
顯然面前這層玻璃也是某種新型的隔音玻璃,玻璃裡面的無塵生産車間和流水線,完全不需要一個工人,全程都是由中央電腦控制,哪怕一個螺絲釘,也是智慧組裝中心自動擰上的。
如果說這樣的智慧製造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工業的革命性變化,那麼接下來所經歷的,就是這輩子都沒有經過的軟體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