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同為中國人的張寧,當他看到這兩個問題之時,也是不由得一陣心痛。
是呀,為什麼,為什麼?
張寧其實是知道一些原因的,但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卻是另一回事。
有一些迫不急待,張寧幾乎想立刻將朱青時請來。
登入朱青時的微博,果然,錢學森之問,也讓朱青時徹底不淡定了。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之問,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培養創造發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創新創業型人才在社會上發揮作用脫穎而出的機制。
這是朱青時發出來的有關於錢學森之問的第一條微博。
透過“錢學森之問”,可見,中國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目標。身在儒釋道文化圈的中國教育,強調倫理與知識,終極目標是君子;西方教育自古希臘哲學開始形成了形式邏輯理論和實驗驗證科學的傳統,強調真理與智慧,終極目標是思想家和科學家。布萊尼茨也曾言稱,中國長於政治倫理道德,西方長於數學、自然科學,終極目的的不同將兩種教育距離逐漸拉大。
另一方面是教育體制內部問題。是教育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國家崛起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中國教育界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應試教育、學術、論文抄襲等,已有數不清的批評性和建設性的文章,然而,問題始終不見真正得到解決。歸根結底就在於教育系統的改革始終如“老牛爬坡”,導致學校行政化趨勢加劇,教師功利化趨勢加劇,這樣的學校和教師有可能培養出像民國大師嗎?
另外,朱青時更批評了教育部,指出那什麼“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估計又是一個應付上級領導的政策。過個幾年,你就再也不可能看到,還有這樣的一個計劃。
而且,看這個計劃的名字就感覺很是別扭。
真不知道誰取出來的這個名字。
這要是放在教學上,學子們能夠學好,那才有怪了。
看著朱青時各條微博不斷發出,張寧也是急了,直接就噴起了朱青時。
“朱先生,我原來還以為你有些見地,對教育各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瞭解。到現在,我也是這麼認為。但是,你在微博上發表的有什麼用呢?你在微博上侃侃而談又有什麼用呢,這與網上那一些噴子有什麼區別,當然,或許是有區別。網上大部分的噴子是沒有理由的亂噴,你則是講著道理的噴。關鍵的是,我想知道,你除了發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沒有具體的解決辦法。”
發完這一句話,張寧有一些後悔,感覺自己說得重了。
只是,自己發都發了,也不能刪除。
結果,張寧也沒有想到。
此前連續回複朱青時的幾條回複,朱青時沒有理踩,這一句,倒是很快就回複了。
“這位先生,我有觀注過此前你給我的留言。你的一些質疑說得很好,之前沒有時間回複,很抱歉。今天,你的留言,也讓我受益非淺。是呀,我只在微博上光說,這有什麼用。中國教育還是這麼爛,教育改革,什麼時候才可以改好。我想,我回答不出這個問題。不過,幾十年來一直做教育,我倒有幾條想法與您分享一下。”
“我認為,國內教育改革,改革是好事,但是,國內教育這一塊涉及到的問題太大,涉及到的人群也非常多。有的時候,不是想改革就能改革得好的。我覺得,國家在教育改革方面,不仿參考一些國外的經驗。例如國外私企辦校的經驗,由私人來創辦學校,甚至,創辦高等院校。我認為,這是對國內教育改革的補充。”
朱青時的回答,讓張寧眼前一亮。
果然,他早就有教育改革的想法。
“私人創辦學校嗎,這是個好的想法。不過,國內已經出現過很多民辦高校。我想請問,這一些民辦學校,難道就是中國教育的出路。這一些民辦高校,才可能打造出可以和民國時期大師相比較的人才?”
這無疑是個諷刺。
國內民辦高校雖然不是一無用處,但絕對是比公辦院校差得多。
連公辦高校都無法培養出頂尖的人才,這一些民辦院校,更是不可能。
“我認為這條路子是正確的,至於國內這一些民辦高校,只能說,他們太注重商業。當然,與他們能量太小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希望的是一家或者數家超強大的企業出現,創辦一所高質量,高規格的高等院校。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憑借資金,聘請到國內外優秀的導師。同時,又因為是私人辦校,在各方面,都比公辦院校有更大的自主權,在培養人才方面,可以不拘一格。”
“這也存在問題。”
張寧再次與朱青時辯解。
“有超強企業聯盟創辦,看起來可行,但各大企業都是商業公司,創辦學校短期難於盈利,投資又很大,他們一般不可能會進入。除非,那一些央企出面,這樣他們才有這麼多的閑錢。可是,這與國家創辦高校也沒有什麼區別。再者,私人創辦學校仍存在很多問題。先不說國家各方面條件不支援,哪怕就是給予各方面條件支援,這一些私企又應該如何辦學。例如,他們怎麼樣招收學生,是如國家一樣的高考,還是按自己的方法來。再有一個問題,文憑與學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