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倫聽到黃帝的鼓勵,便慚愧地對黃帝道:“黃帝,謝謝你當年對我的鼓勵,那年我沒能按時造出律呂,也沒能參加祭祀大禮。快三年了,我還是沒有製成音律,這已經是個很大的罪過了,你卻還是這樣體諒我。這要讓我怎麼報答你呢?”
黃帝樂呵呵地道:“伶倫,也許是你的律呂帶來了靈氣。從我要你製造律呂開始,這三年來卻是一直風調雨順,沒在發生過自然災害。我看,你也不要著急了,什麼時候練好再來吹給我聽吧。”。
伶倫見黃帝不但沒有怪罪他,還對他這樣加以鼓勵,便覺得很慚愧。從此,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伶倫都會更加努力地堅持訓練。
一天,伶倫獨自一個人來到都城附近的落鳳嶺。落鳳嶺上青山如碧,玉樹蔥蘢,泉水叮咚,不時還有幾隻鳳凰落到伶倫的身旁。
當伶倫拿起竹管吹奏的時候,那些鳳凰也飛走了。為了儘快練好技能,他就在山間繼續吹奏。伶倫一刻不停地練習了半天,也有些累了,他就想住下來歇會兒。
可是,當他發現自己吹奏的音調還是很不協調的時候,他就又拿起竹管吹奏起來。吹著吹著,伶倫實在是累極了,他就靠在一塊大石頭上睡著了。
伶倫也不知睡了多久,忽然,他被樹上一陣美妙的鳥叫聲吵醒了。伶倫揉了揉眼睛,仰頭一看,只見樹上落著兩隻羽毛美麗、體形優美的鳳凰鳥,原來是它們在樹上鳴叫。
伶倫屏住呼吸,他仔細傾聽著鳳凰鳥那悅耳動聽地婉轉啼鳴。忽然,他又聽到林子裡傳來了百鳥歌唱的各種聲音。這些聲音實在太美太好聽了,簡直是一種美到極致的天籟之音。
伶倫不敢驚動它們,他閉著眼睛仔細地分辨各種聲音,有的高亢盈耳,有的婉轉悠揚,有的餘音迴旋,有的綿柔清靈。
伶倫拿起竹管剛要吹奏,那兩隻鳳凰鳥又飛走了,嚇得伶倫趕緊下山而去。從那以後,伶倫每天都到落鳳嶺來傾聽鳳凰的鳴叫聲。
後來,伶倫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終於發現,在兩隻鳴叫的鳳凰之中,鳳鳥的鳴叫聲音比較高亢,它的聲音顯得激情飛揚;而凰鳥的鳴叫聲音比較柔和,它的聲音婉轉悠長。
伶倫聽的也是醉了,他聽得出來,那種高亢嘹亮的聲音必定是雄鳥發出來的;那種婉轉綿柔的聲音一定是雌鳥發出來的聲音。
伶倫還發現,在每對鳳凰棲落之後,每隻鳳凰會站在枝頭各鳴六聲。然後,鳳凰二鳥再連聲合唱一遍。它們的聲音抑揚頓挫,嫋嫋動聽,就像歌聲一樣優美,它們每次唱完一個段落就飛走了。
伶倫越聽越激動,他的心中頓生靈感。於是,伶倫細心地將各種聲音用特殊的音符記錄下來。他還根據音符的需要,將竹管進行了有效的改進。
後來,伶倫又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在經過長時間揣摩,推敲,改進的基礎上,他將這些音律,分別定製成了代表十二種不同聲音的十二律呂。
伶倫經過三年多的時間,才將律呂制定完成。後來,他又用改進後的竹管對黃帝進行吹奏表演。黃帝聽了伶倫的吹奏,簡直入了迷。
黃帝突然叫道:“伶倫,我聽出來了,這就是鳳凰鳴叫的聲音。鳳凰鳥可是神鳥,它也是我們的吉祥鳥,有這樣的音樂奏響在耳邊,正是一個吉祥之兆啊?”
伶倫笑道:“黃帝英明,你對音律的瞭解太獨到了。因為,這樣的聲音,正是從鳳凰的叫聲裡得來的。”
黃帝道:“伶倫,我太佩服你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你終於將我的計劃完成了。我看你既然這麼聰明,就再加把勁吧,你應該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分別製作出用於喜慶時的歡快音律,以及用於祭祀時的莊重音律,以便在不同場合之用。”
後來,伶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進行了記錄。這些聲音也不斷豐富了伶倫的閱歷,使他創制的音律也更加靈動活潑起來。
比如,伶倫可以用擂鼓的聲音,擊打出馬蹄奔跑的聲音;伶倫也可以用吹口哨的聲音,表現出各種鳥兒啼叫的聲音,有時這些聲音都惟妙惟肖,甚至可以以假亂真。
最終,伶倫創制出了天下獨一無二的律呂。他將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竹段,按音質清濁,分出十二個音節,再按音節高低,製成了分別能發出,聲音渾厚、高亢、低徊、婉轉的各種樂器。
伶倫製造出了十二律呂和各種樂器,被人們尊稱為“中華音樂第一人”,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音樂始祖”。伶倫的出現,使中華大地掀起了一個崇尚音樂的高潮。
與此同時,另一位音樂人“榮猨”,也奉黃帝之命,鑄造出了十二種金屬樂鍾。這十二種樂鍾,是按大小形狀而分,音律從上到下依次而行,聲音從高到低漸渾漸細,意味悠長。
音樂人“垂”也奉黃帝之命,造出了樂器“磬”,磬是一種石質的鼓,不同的石質,會發出不同的音質。這些鍾和磬都屬於打擊樂器,它們正好能和律呂的五音。
還有一位叫“容成”的音樂人,他也是一位音樂大家,他對音樂的喜好也不亞於其他人。他綜合各位音樂人的以上六術,也製作出了兼併所有樂器的樂律與律歷。此時的華龍民族對音樂可謂痴迷,他們喜愛音樂的程度,可以用百家爭鳴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