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四紀、堯舜禪位 第五章 帝堯讓賢

帝堯不辭勞苦找到多位聖賢高人,讓他們出來共同治理天下。可是他屢次讓賢,大家均都不受,於是,帝堯就繼續擔負起了治國重任。

不過那時的歷法還不健全,為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帝堯就派“羲仲”到東海之濱,觀察日出,以晝夜平分的那天為春分;派“羲叔”到“明都”,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的動向。以白晝最長的那天為夏;派“和仲”到“昧谷”,觀察日落的情況,已晝夜平分的那天為秋分;派“和叔”到“幽都”,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的狀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為冬至。

大家透過共同研究,終於確定了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由於閏月使四季的農時更確定,所以帝堯時代的農耕文化,有了一個飛躍的發展。

因為帝堯是由神龍所化,所以他對任何靈氣都特別敏感。有個叫“滴水潭”的地方很有靈氣,他就帶領大家到那裡去發展農業生產,果然年年五穀豐登,百姓們因此安居樂業。

為感謝上蒼恩德,帝堯就帶領大家選出最好的糧食,先用滴水潭的水浸泡以後,再用特殊手法去除雜質,又用一系列方法萃取精華,就成了清澈幽香的祈福之水。

因為,是帝堯帶領大家制做出來的,所以百姓們就把這種醇香的祈福水叫做“華堯”,它就是我們最古老的酒。每次出酒的時候,帝堯也總是將最好的酒先敬上蒼,然後再分發給百姓們品嚐,讓大家共度安康的生活。

帝堯非常注重農業生產,在他的帶領下,人民生活一派繁榮興旺。只是有件事情讓帝堯非常頭疼,最近,他的兒子“丹朱”越來越叛逆了,他還不服後母散宜氏的管教。

帝堯由於事務纏身,他又沒時間教育兒子,這可怎麼行呢?丹朱少年氣盛還不務正業,他整天遊手好閒,常常聚些狐朋狗友招惹事端。為使丹朱歸善,帝堯就想先教他幾樣本領。

起初,帝堯覺得應該先找些丹朱感興趣的來教他。於是,帝堯就決定先教兒子打獵。他給兒子準備好弓弩馬和匹,帶著兒子去圍獵野獸。

到了獵場,他們就遇到一頭失群的大狼。可丹朱並不會使用弓弩,他還差一點讓那頭大狼吃掉,嚇得丹朱再也不敢出去狩獵了。

帝堯見丹朱不喜歡打獵,他只好嘆口氣道:“朱兒,我教你石子棋吧?你可別以為這棋子只是個娛樂工具,其實,這裡邊藏著一些行兵打仗的道理,學會了它用處可大著呢”。

經父王這麼一指點,丹朱好像覺得很有意思,他便提起了精神想學一學。見兒子有了興趣,帝堯就趕緊用寶劍在地上劃了十幾道方格子。然後,他又撿來一堆小石子,和丹朱一人一半下起棋來。

帝堯還手把手地教兒子棋術。開始幾天的時候,丹朱覺得這事很新鮮,他學得也很專心,棋藝進步很快。帝堯以為兒子回心轉意了,他就和散宜氏商量,只要丹朱能夠上進,他就把帝位傳給丹朱。

可是沒過多久,丹朱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在一些壞人的挑唆下,常常惹事生非。為了管好丹朱,帝堯就常常對他怒罵幾句,以此來教訓他。

那幫人見帝堯對丹朱這樣,就挑唆他道:“丹朱,既然帝堯不喜歡你,他必定會將王位傳給散宜氏的那三個兒子,我看,你最好趁你那幾個兄弟尚小不懂事的時候,早一點奪了帝堯的王位。”

帝堯聽到此事,可把他氣壞了,他沒想到自己用心血教育的兒子竟然會這樣。帝堯很窩心,很惱火,他不禁捫心自問:我帝王的兒子怎麼會這麼不爭氣呀!

帝堯無處排解自己的煩悶心情,他就來到鹿仙女的塑像前,他告訴鹿仙女道:“御妃呀,我唐堯對不起你呀。我自己沒把兒子教育好,反倒讓他沾染了惡習。這可怎麼辦呀?”

後來,帝堯卻見朱丹又變本加厲起來,氣得帝堯一下子就肝氣鬱結,他突然大病了一場。

見帝堯病了,散宜氏也痛心疾首。她覺得自己才是導致朱丹變壞的罪魁禍首,因為自己太寵愛這孩子了,是自己寵了朱丹這一身毛病。

最後,散宜氏因悔恨交加,竟得了不治之症,只幾個月的工夫,散宜氏便因病而亡了。

御妃的去世,無疑給帝堯又一個沉重打擊。他傷心極了,也恨透了丹朱,他再也不想見到這個讓他寒心地兒子了。這一次,帝堯沉思良久,他終於發下狠心把丹朱發配到邊遠的南方去了。

帝堯雖為帝王,但他執政這些年來,卻從不為自己著想,他的生活非常簡樸。其實,帝堯執政以來,他只有短時間住在宮裡,大多數時間他總是在外體察民情。

帝堯每次出巡的時候,他也從來不搞特殊,他常常住茅草屋,吃野菜湯。他穿的是用葛藤編織的粗布衣服,他時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為了更系統地把國家管理好,帝堯則按照各種不同分類的政務需求,來任命各級管理大臣,這使得各行各業都有專人負責。

為了及時得到人民的呼聲,帝堯還專門在宮門前設立了方便百姓告御狀、進忠言的“欲諫之鼓”。他還在都城的交通要道上,設立了方便百姓監督大臣行為的“誹謗之木”。

這樣以來,帝堯便能及時聽到人民對他或國家重臣們提出的不同意見及建議。並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解決人民的疾苦或困難。

自從帝堯的元妃鹿仙女走後,水神共工便失去了控制,它便又起來興風作浪。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又連續出現了幾次大的洪澇災害。帝堯透過聆聽人民的呼聲,瞭解了當下洪災的情況,於是找來四方伯侯商量對策。

帝堯問他們道:“各位賢臣,現在水患連起,你們可知道,有誰能夠將目前的水患治理好,大家不妨推薦幾位這方面的人才。”

其中有一位伯侯推薦道:“堯帝,顓頊的玄孫‘鯀’在治水方面很有一套,您不妨啟用他來看看。”

但帝堯卻道:“鯀是顓頊的玄孫沒錯,他在治水方面也小有名氣,可是他雖有大志,能力卻實在有限,我總覺得這個人靠不住。他還經常違抗命令,多次危害本族利益,我看他不適合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

伯侯們卻道:“堯帝,現在普天之下也就是鯀在治水方面還有一套了,您不妨讓鯀試試看嘛。”

帝堯見大家一致推薦鯀,他也不好再堅持下去。於是,他就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是去了,可各地依然洪災不斷,這讓帝堯很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