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廿八,洗邋遢。
這是一個傳統習俗,之所以選擇在年廿八去搞大掃除,是取其諧音「易發」,有好意頭的意思。
當然了這個之前也說過了,這是傳統生活的文化習俗,並不是什麼封建迷信。
今天天氣非常好,不過家裡只有盧東傑和老媽兩個人,老爸一大早出去然後就沒見個影了。
盧小妹明天也可以出院了,正好一家人齊齊整整,閤家團聚過一個農曆新年。
盧媽和盧東傑兩人分工合作,老媽負責床單被褥的清洗和其他的除塵。
盧東傑負責把所有大件的傢俬全部清洗了一遍,然後搬上天台上晾曬著。
盧東傑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望著頭頂上呼嘯而過的飛機,那近在咫尺的距離,彷彿只要手中拿起條竹竿,便可輕易把它挑下來,這種天真又幼稚感覺和想法真是奇趣。
在天台的這方小天地,他細聽過風聲,觀賞過夜星。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記敘著他童年的往事碎影。
盧東傑雙手撐著護欄,呆呆地望著那條仍舊未曾拆除的圍村小徑,那是他以前每天放學必經的路徑。
那段被惡犬追逼的情景歷歷在目,還有那裡留下的童年逸事,也已隨著歲月的變遷,時間的洗刷,而滲入了這小徑,漸漸流落沒了蹤影。
“老爸呢,這麼晚還沒回來嗎?”盧東傑瞄了一眼牆上的掛鐘,向正在端菜上桌的老媽問道。
他起早摸黑,擔擔抬抬忙碌了一整天,終於能坐下飯桌前了,
“不用等他了,他一班老友記要學人家搞聯名上書,明天還要到總督行轅集體請願,我想他今晚都不會回來了。”
盧媽沒好聲生氣地回答著,說完還不解氣地道:“哼,都一把年紀,還學人搞風搞雨,真是食古不化”
盧東傑也知道這個在近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爭議事件,但沒想到自家平時安守本分的老頭子,居然還會有這麼熱血的一面,不過想想也就釋然了。
中國有句古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此時在香江在醫療體系中,有分為聯邦醫生和非聯邦醫生,聯邦醫生不用講了,在英國本土或是海外殖民地都是有行醫資格的註冊醫生。
而非聯邦醫生也就是屬於未註冊醫生,是港英政府口中所稱的「無牌行醫」。
港英政府為了解決這部分非聯邦醫生,授意醫務委員會,將在下個月份舉辦一場「未能註冊醫生考試」的執照考試,也就是所謂的「甄別試」。
咋一聽,政策挺好啊,考過了就給發醫師執照,既維護了醫生的專業操守、執業水平、也規範行醫市場,更進一步保障了市民就醫的權益。
至於未能獲得考試透過的的醫生,不好意思,港府也不會接受他們有資格在香江執業或工作,甚至一經查獲,即可控告其「無牌行醫」。
但港英政府的這個決策看似利港利民,實則卻是包藏禍心之舉,因為這次考試是要採取英文作答。
要知道在這些非聯邦醫生當中,他們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從中國各個醫學院校畢業的醫生,人數規模足足有幾千人之多。
一群中國醫學院畢業的醫生被要求使用英文考試,實在是無恥之尤。
因此這一兩個月來,全港多個非聯邦註冊醫生團體協會,為此紛紛奔走聲援,抵制此種「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