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轉魂洞,就是轉生接引之地,是生祠的一種。
不過與一般的生祠不同,這種建築主要的目的不是歌功頌德,而是求長生。
轉生洞不同年代,建法也不一樣,先秦時代,以供奉三皇、祖先為主,後世修道者眾多,轉魂洞內轉而也以供奉神仙。
轉魂洞內,不論三皇、祖宗,還是各路神仙,都被視為來生的接引者。
但是讓這些神明辦事必須有犧牲奉上,這裡的犧牲可不是尋常的豬頭點心之類的。
貢品無他,只要人魂!
建轉魂洞的人相信,在洞內設立一個陰陽井就可以把靈魂接引到轉生之地。
說是井,其實多數是玉石、青銅鑄造的大型器物。
這個洞裡的青銅大缸就是所謂的陰陽井。
作為犧牲的人進入陰陽井之後,肉身消弭,只剩下魂魄,無數魂魄,力量聚合,會形成一個通道。
這個通道連通仙界,建洞的人死去之後,亡魂就可以走入通道,受到神仙接引,成為仙人,獲得長生。
轉魂洞需要無數生靈的亡魂鋪路,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古時候,只有帝王級的人才會建這種轉魂洞。
筆記上明確記載,楚王的轉魂洞建於五馬匯聚之地,古代神馬也可以看做龍,從風水學上講,大山、河川都可以視為龍。
瞭解到這些之後,道士就遍走周圍的山川,觀察地勢風水,尋找五龍匯聚之地。
走遍整個荊楚大地之後,最終,他把目標定在這座群山環抱的小鎮之中。
小鎮被有五座山環抱,剛好形成五龍薈萃之勢。
這在風水中稱為又稱為五龍捧聖,吐霧戲珠,地形勢之盛既能澤倍後人,也適合成仙得長生。
想當年,馬殷也是命人遍尋形盛之地,最終才在這裡地下的岩石中,鑿出了這處道觀,將自己的除罪金簡投入缸中。
道士根據風水學,找到這個地下觀知之後,興沖沖地就鑽了進來,不防備,這大缸之中的亡魂已經成為邪物,拖其入內,死在其中,一歷千年。
這個缸看起來和廟宇之中的功德海很類似,但其實下面是一處極深的地洞,此洞也是天然形成,具體有多深,沒人知道。
當年,在此建洞也是考慮到,這下面的深洞可能連通幽冥地府,所以才把陰陽井安置在此處。
若干年來,死在其中的人已經無法計數,他的靈魂進入缸中才發現,這裡竟然是是五龍捧聖的地脈之眼,進入其中是確實有可能成仙長生。
只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當年的馬楚王並沒有將自己葬在其中,其靈魂也沒有在陰陽井中獲得永生。
不過,當年投入的除罪金簡一直陰陽井空間懸浮著,將地脈之氣鎮壓,這樣後來者也無法利用亡魂之力搭建的長生通道。
只有將金簡毀掉才能恢復這裡的地氣。
不過,這金簡乃是帝王手書、高人制作,一般人根本無法降服。
好在,世間物相剋相生,馬殷雖然生前尊崇,但命裡克子,所以其五個兒子都先後死於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