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的話讓湯圓心中大震,完全沒想到,這樣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孩竟然還熟知鄭郊的詩句。
鄭郊是明末清初的文人,名聲不顯,但卻以性格清冷著稱,其詩也多鬼氣。
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因為鄭郊生不逢時,正值滿洲入侵中原,異族逞兇,明朝墜亡,整個社會都在崩潰、淪落。
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使其詩風徹底轉向悲愴寂寥,可惜,這首《冢中人》只留下兩句,不是專門研究的人很少知道。
當年,湯圓對這兩句也只是匆匆掠過,倒是是背誦過鄭郊的另外一首《銅雀臺》:
平生兒女英雄淚,
化作西陵楓葉鳴。
松栢蕭蕭似有情,
夢迴月白枕邊聲。
登臺一望秋如水,
輦路蛩啼落葉平。
從意境上看,《銅雀臺》更勝一籌,不過,他卻真心覺得毛毛所說的這兩句倒是更符合眼下。
“冢上兩竿竹,風吹常嫋嫋。”
此地距離菜市口法場不過百步,數百載亡魂浸染讓這座小樓陰氣很重。
這一點,即便是白天也能感覺出來,說它是百人塚、千人塚也不為過。
尤其,這次失火化為廢墟之後,殘垣斷壁間,斷落的柱樑橫七豎八,悽清寥落之意更濃。
再加上今晚星月不明,涼風陣陣。人在其間,陰森恐怖之感透骨而生,不正是這兩句所說的感覺嗎?
虎哥和教授都不清楚這兩句詩的含義,還以為毛毛在暗示什麼。
“你是說,那隻手是竹子做的?”
教授的問題很可笑,但湯圓卻沒有笑的出來,毛毛的話讓他徹底冷靜了下來,劉諾和妹妹要救,但這個地方可不善。
虎哥從來不看詩詞歌賦,教授問的也是他想知道的。
出乎湯圓的意料,毛毛竟然沒有否定對方的問題,輕聲說道:
“竹竿是墳墓上用來掛白幡的,也是死者亡魂的象徵,你們遇到的那隻手雖然不是竹竿做的,卻是亡魂的一種真實狀態。
人去世之後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絕大多數人,在死後魂魄都會徹底消散。
畢竟,所謂魂魄其實就是一種能量體。
萬物出生、成長、成熟是能量聚集、組合的過程,而衰老、死亡意味著這些組合從弱化到完全消解。
這個過程完成後,精神能量自然會以波的形式,自動返還給自然和宇宙。”
第二,如果死者生前有未了的心願,其亡魂仍會留在世間。
這個比例很小,不足百分之一,但千百年累積下來,數量也是可觀的。
未了心願可以是強大的慾望,也可以是偏執的怨念,這種精神狀態本身也是一種能量組合方式。
因此,這樣的人死後,其精神能量體不會消解。
想要自然化解這種亡魂,必須等到其願望完成,或者能量消耗殆盡。
但是,因為其沒有肉身的拖累,能量消耗很小,所以留存於世的時間會非常漫長。
這些亡魂其實無所謂善惡,對其的親朋好友來說,他們是精靈、是神明。
雖然,他們不會刻意幫助誰,但偶爾也會以託夢等非自然的形式,提供一些指點和幫助。
所以,古人敬天法祖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