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昌文道:“沒啥意思啊,我知道這事,這是好事啊!”
黃天亮奇道:“你覺得這是好事?”
黃昌文道:“當然是好事啊,土地承包到個人,多勞多得,多好的事?”
黃天亮“啪”地一巴掌拍在桌上,怒道:“你的意思是老弱病殘就不管了罷!”
“你發這麼大火做什麼,怎麼老弱病殘就不管了,這土地下戶,以家庭為單位,打個比方說,你老了,我和昌武得給你養老送終啊!”黃昌文放下飯碗和父親理論起來。
“那那些孤寡老人呢,手腳有殘疾的,他們怎麼辦?”
“你這就是瞎操心,國家既然出臺這樣的政策,那自然就有相關配套的政策,你想的這些問題,上層領導在做決策的時候早就考慮進去了。”
“無知。”黃天亮覺得兒子還是生活經驗欠缺,對生活了解太少。
黃昌文不想和父親較勁,可又覺得如果不把父親的思想扭正,任由他這麼鑽牛角尖,整天茶不思飯不想的下去,對身體無益,反問道:“那你覺得大集體就好?”
“當然,這是立國之本。”
“那你想過沒有,大集體如果真像你說的這麼好,為什麼有人會餓飯,咱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這是因為我們才起步,底子弱,吃苦怎麼了,你小子就是吃少了。”
“我倒覺得和底子沒關係,而是大部分人的思想境界跟不上社會制度,你是隊長,領導著大家幹活,你見過很多人在幹活的時候偷懶吧?”
“當然,你小子就是其中之一。”
“是,我是其中之一,但我那時候是小孩子啊,我長大之後就不偷懶了啊,可是很多成年人也熱衷於偷懶,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大集體,不管幹多幹少,都不會餓著他,所以他們吃飯的時候恨不得端起鍋往嘴裡倒,幹活的時候卻躲在邊邊角角,成群結隊地偷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行了,你出去當幾年兵,長能耐了?開始教育起你爹了,你以為你什麼都懂,你什麼都不知道,你懂個屁,整天說這說那……”
父子倆的見面,因為這個話題不歡而散,原本飢餓的黃昌文只吃了一碗飯便回屋躺下了。
他想不明白父親為何如此排斥土地下戶,他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土地下戶之後,大家就可以憑自己的本事,多勞多得,而那些偷懶的人也沒有理由再繼續偷懶,全民的勞動積極性都會被充分的調動起來,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
在部隊的時候,他們也時常閱讀新聞,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是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並不是所有的生產隊都能像大寨、華西村那樣,把集體經濟發揮到極致。
在黃昌文的心中,他更佩服鳳陽縣鳳梨公社的村民,是他們走出了這條不一樣路,那十八位普通的帶頭村民,在嚴立華家開的會,無疑於紅軍長征途中在遵義召開的遵義會議,都是新中國奮鬥史上值得濃墨重筆記下的偉大的時刻。
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應該不斷反省,不斷思考,在不同的時代實行不同的政策,而不是因為一時得失而拒絕新事物,沒有永恆不變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侷限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如果一直一層不變,那現在的中國應該還處於封建時代抑或是奴隸社會。
或許,到了自己退伍的時候了!
黃昌文的心中突然有了一個決定,他不能在部隊一直待著,他要回家鄉,藉著土地下戶的大好時機,回家鄉帶領村民們大幹一場,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也給梁花一個幸福的生活。
黃昌文的思緒飛到了田野中,他和梁花在一起揮汗如雨,一起為美好的生活而奮鬥,一起創造他們美好而溫馨的家……
喜歡昌文請大家收藏:()昌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