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章 季漢君臣於朝堂

漢昭烈帝劉備的兒子叫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在劉備病逝後,劉禪繼位為帝,便是季漢的第二位皇帝。

劉禪這個人,說起命運,即是幸運也是不幸,此話怎講?

幸運:是他能活下來。他的父親劉備一輩子顛沛流離,幾度喪失妻、子,劉禪能存活靠的是趙雲在當陽長阪親自懷抱,保護他與他母親甘氏從亂軍中殺出一條血路。後來母親去世,孫權之妹孫氏嫁給他父親劉備,他便有了繼母。父親入蜀後,繼母打算趁機帶他回東吳做人質,又是趙雲、張飛帶兵在江上截住東吳船隊,把他奪了回來。所以劉禪在幼年,兩次交上好運。

後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封他為王太子。季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封他為皇太子。季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去世,他繼位為帝,時年十七歲。之後由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相繼輔佐。他在位已有三十餘年至季漢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是三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之人。

不幸:他沒有辦法改變歷史。劉備為了教育他,讓諸葛亮為師親自抄寫《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讓其學習,又令他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還令其學武。諸葛亮形容少年劉禪:‘每做一件事情要體現三種美德,即尊君、敬師、愛友,這種美德太學裡只有他一人可以做到。他從不擺架子,謙虛謹慎。’後來劉備去世、諸葛亮去世,蔣琬去世,費禕去世,季漢匯聚的天下良臣損失過半,劉禪本人也成了半百之人,卻還住在自己十二歲所住的宮中,所謂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未能實現。若不進取,對不起父皇,對不起相父,對不起為漢國多少年來付出過努力的人,更對不起天下人的希望。可若進取,不僅自己年紀大了,更是國力有限。北有曹魏雄踞九州,東有孫吳跨有三州,季漢僅一州之地,這樣的歷史條件,怎樣才能改變。

然而無論是幸運與不幸,作為身居成都的大漢天子,他還是想努力一把。諸葛亮在世時,將國家託付於他。諸葛亮去世後,他時常鼓勵蔣琬、費禕北伐,並且讓蔣琬屯兵漢中,待機而動。後親自支援姜維北伐,連續數年用兵。這些都不是一個昏君或暴君的行為。他是沒有曹操、劉備、孫權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也存有仁德之風。他不爛殺大臣,一生只殺過兩人,一位是汙衊自己清白的劉琰,一位是上書詆譭諸葛亮的李邈。他尊重董允勸諫,不增加妃嬪數量。幾十年保持國策不變,東和孫吳,南定諸郡,西攬羌胡,北圖霸業,盡力而為。

只可惜,天有定數,王朝終究會衰落,誰也不能改變歷史的程序。

此時,五十一歲的劉禪,一臉遲暮白鬚。父皇、相父早已遠去,僅留一座成都,一個夢想,讓他堅持。

此刻,季漢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年末。

劉禪正在宮中庭院休息,站在他身旁的人是尚書令陳祗、尚書許遊、宦官黃皓。

陳祗,字奉宗,豫州汝南郡人。他是季漢開國司徒許靖兄之外孫。他小時候是一個孤兒,父母沒有留下名字,在舅爺家長到二十歲,學業有成,小有名氣,被朝廷任命為選曹郎。陳祗這個人矜持嚴厲,相貌威武,擅長多種技藝,還懂得一些旁門左道。因為這些原因受到時任大將軍費禕賞識,便出任內侍。尚書令董允去世後,他擔任侍中。尚書令呂乂去世後,陳祗以侍中兼任尚書令,並加鎮軍將軍,便成為費禕、姜維之下的國家三號重臣。費禕去世後,陳祗便與姜維分管內政與軍事,姜維的官職高於陳祗。

陳祗這個人做人做事很有特點,比如最大特點就是他能與宦官搞好關係,而其中有一位資歷很深的老宦官,那人叫黃皓。

黃皓,宮中老宦官。皇帝劉禪十七歲繼位時,黃皓就陪伴他,一直陪到皇帝五十一歲,可以說陪了皇帝一輩子。對於皇帝的照顧,沒得說,處處貼心,事事照辦。他很善於阿諛奉承,取悅皇帝。在得到皇帝信任後,黃皓心態膨脹,便開始關心政事。董允為尚書令時曾多次責備他,黃皓十分懼怕,始終不敢為非作歹。等到陳祗成為尚書令時,黃皓與陳祗彼此接受,他才終於有機會參與政事。

許遊,季漢開國司徒許靖之孫,陳祗的表兄弟,如今出任尚書,為陳祗的小跟班。

這時陳祗道:“陛下,最新軍報,姜維率軍出駱谷、沈嶺,現在大軍築於芒水,與魏將司馬望、鄧艾隔水對峙。”

劉禪道:“當年吾命蔣公琰費文偉趕緊出兵,可他二人不聽,整整浪費了二十年。如今吾命姜維出兵北伐,不然驍勇的戰士就都沒了。”

陳祗道:“那是,陛下聖明。”

劉禪看著他,道:“所以,我讓你做尚書令,就是為了全力支援他。如果是其他人,此事將寸步難行。”

陳祗道:“臣一定謹遵聖令,支援陛下,支援姜將軍的北伐事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時,只見旁邊有哭泣聲,劉禪、陳祗轉頭看去,卻是宦官黃皓。

陳祗不解道:“黃門令黃皓的官職),你為何哭泣?”

黃皓走來,道:“回尚書令話,陛下繼位三十五年了,皇宮後院越發破陋。難道一定要還於舊都,陛下才能住更好的宮殿嗎,那都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所以這事讓老僕每次想起,便陣陣痛心。”

陳祗道:“原來是這樣。”他回過頭來對劉禪道:“陛下,可以適量修繕皇宮,壯麗漢國國都。”

劉禪思索片刻,道:“這事吾想過。只是有三人對吾嚴加管教,所以一直未成,卿知道都是誰嗎?”

陳祗道:“請陛下明示。”

劉禪道:“一個是相父,他讓吾在少年時期用心學習,所以我飽讀經典。一個是董允,他讓吾在成年時期不要增添嬪妃,端正行為。還有一個就是譙周。”

陳祗道:“中散大夫譙周,這人被稱之為蜀中孔子,很明事理。近年他侍奉太子即劉璿),使得太子非常優秀。有這樣的老臣,真是陛下之幸,大漢之幸,百姓之幸!”

劉禪道:“吾長年居於宮中,有一次到達一個叫湔的地方,登上觀阪,看汶水之流。其實吾到那裡是為了和蔣公琰一起迎接武都氐王苻健的歸國。那是一個近千戶的部族。可苻健因事遲到,吾不得不多花了些時間。等回成都後,譙大夫顯得很不高興,入宮見吾,提醒吾要減少外出,不要勞民傷財。還有一次,吾想給太子增添一些宮殿,又是譙大夫提醒讓吾不要大興土木。所以這些年,吾都節儉慣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