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朝,譙周感覺自己的勸諫沒收到良好效果。晚上在家,他便把自己關在書房,長時間思索。
他思索什麼,思索白天周巨、黃皓、陳祗、許遊這些人,沒一個心裡為國為民,不過是朝中小丑,令人厭惡。其中最噁心人的還是尚書令陳祗。陳祗這個人,能把持聖上心思,又掌握實際權柄,或許真不是他能說服或應付的。
只見譙周拿起筆來,準備寫點什麼。
譙家前堂,譙周的三個兒子譙熙、譙賢、譙同正在那裡。因為父親長時間把自己關在書房,這讓三兄弟都很擔心。
長兄譙熙道:“今日上朝,我聽說龐宏因輕視陳祗而被貶官。”
次兄譙賢道:“是的,龐宏對大赦天下、更改年號這些事都有不滿,因此得罪了陳尚書令。”
三弟譙同道:“聽說父親對國家北伐政策不滿,和陳奉宗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所以今日回來之後心情格外沉重,飯也不吃就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很長時間,父親會不會也得罪了那個陳奉宗。”
譙熙搖了搖頭,道:“不知道,但我相信陛下尊重學者,不應該對父親有什麼動作。”
譙賢道:“我贊同你的觀點。陛下不會,可那陳尚書令就不好說了。”
譙同道:“這個陳奉宗,立功心切,連續幾年讓陛下出兵北伐,我看這個汝南人根本不體恤我等蜀人,他似乎把蜀人當成他走向成功的工具。”
譙熙嘆了口氣,道:“別說了,我現在最擔心的就是父親了,都一個多時辰了,他還沒從書房出來。”
譙賢道:“是啊,要不我三人去敲門試試。”
譙同道:“走,去試試。”
於是譙熙兄弟三人走到書房門外,誰敲門比較合適,三人決定讓三弟譙同來,因為譙同為人忠厚質樸,又繼承了更多父親的學問,因此得到父親更多的喜愛。於是譙同向前一步,敲了敲門。
譙周聽見敲門聲,明白其意,便讓三人進來。
譙熙、譙賢、譙同進來後站在譙周的案几前,見父親正在寫字,誰也不好打擾。
又過了一陣,譙周終於放下筆來,看來是寫好了。
譙周抬頭看著三人,道:“你兄弟三人是不是很不解,為何家父在書房待這麼長時間,或有兩個時辰了吧。其實家父正在寫文章,現在已經寫好了,都來看看。”說後,譙周將手中之卷交於譙熙。
譙熙接過書卷,一看題目,大驚,道:“父親,《仇國論》!”
譙周稍顯得意,道:“是的,你三人都好好品讀父親這篇《仇國論》,讀過後各自發表意見。”
於是三人品讀此篇,譙周則飲茶,閉目養神。
《仇國論》:因餘之國小,而肇建之國大,並爭於世而為仇敵。因餘之國有高賢卿者,問於伏愚子曰:“今國事未定,上下勞心,往古之事,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伏愚子曰:“吾聞之,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賢卿曰:“曩者項強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伏愚子曰:“當殷、周之際,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當此之時,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當秦罷侯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於是豪強並爭,虎裂狼分,疾搏者獲多,遲後者見吞。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衝波截轍,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通俗意思:因餘之國虛構國名)是一個小國,肇建之國虛構國名)是一個大國。兩國爭奪天下而成為世仇。因餘之國有一個名叫高賢卿的人,向伏愚子請教道:“現在國事未定,國人操心,古代的事情中,能夠以弱勝強的國家,他們是用的什麼辦法?”伏愚子回答:“我聽說,強大而無患難的國家容易不努力,弱小而充滿困難的國家常常做好事情。如果一個國家一直不努力就會發生動亂,努力想做好事情的國家就會太平安定,這是治國的常識。所以周文王愛護百姓,以少取多,越王勾踐撫卹民眾,以弱斃強,這就是古人的方法。”高賢卿道:“過去項羽強而漢祖劉邦)弱,互相戰爭,沒有停息的日子,之後項羽與漢祖以鴻溝為界,想返回而讓民眾休息,張良認為若民心已定,就很難發生動搖了。於是派軍隊追殺項羽,最終殺了他,這難道是用周文王的辦法嗎?肇建之國現有病患災難,我們就應該趁著機會,攻陷他的邊境,使得增加他的病痛而最終消滅他。”伏愚子道:“在殷商、周國的時候,王侯世代沿襲,君臣位置不變,民眾習慣了這種統治,已經根深蒂固,很難移動開了。當處於這種時期,漢祖怎麼能持劍策馬獲取天下呢?但是當秦國廢掉諸侯設定郡制之後,民眾不堪秦國勞役,天下土崩瓦解,每年更換國君,每月變易公侯,連鳥獸都驚駭了,不知道該歸附誰,於是豪強爭霸,天下就像被虎狼一樣分裂,力量強者就能收穫更多,遲鈍不努力者就會被吞滅。如今我們因餘與肇建都是傳襲王位很久,不是秦末動盪不安的時候,就像秦與六國並立的局勢,可像周文王那樣,成不了漢祖那樣。如果民眾疲憊勞苦,就是動亂髮生的前兆,高高在上的人不努力,下面的人就會暴躁,國家就有瓦解的危險。諺語說:‘與其射箭數次都不能命中,不如謹慎發射。’所以智者不為蠅頭小利而轉移目標,不為看似而非的東西改變行動,等時機到了之後再行動,天數符合後再做事,所以商湯、周武王用兵能不戰而勝,成功原因在於能審時度勢,不使民眾過於勞苦。如果窮兵黷武,造成土崩之勢,若再遇到災難,就算是智者也沒有辦法了。如果能奇變縱橫天下,出入無阻礙,穿越急流,翻山越谷,不用船隻就可以渡過孟津,這就不是我伏愚子的智慧所能做到的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譙熙、譙賢、譙同三人先後完成閱讀,便將書卷放回案几,三人對視良久,皆不知該如何說起,皆做出一副很愁悶的神情。
這時譙周睜開雙眼,看著案几上放回的書卷,輕輕將它拿於手上,抬頭看著三人,道:“老大老二老三,你三人已經讀過此篇,都感覺如何啊。”
見三人沉默,譙周道:“怎麼了,難道為父的這篇《仇國論》寫得不好,還是沒看懂。”
三人依然不語,譙周指著一人,道:“老大,眼睛看著你父親,你先說。”
譙熙只好看著他,道:“好吧,父親。我斗膽問一句,你這篇文章裡提到的因餘和肇建二國,是不是暗指我漢國和魏國。”
譙周驚訝又欣喜,道:“你還挺聰明的,不愧是老大,不過這不是暗指,而是明示。”
譙周看著旁邊一人,道:“老二,輪到你了。”
譙賢看著他,道:“父親,文中的高賢卿和伏愚子,這兩個人是不是指的陳尚書令和父親你呢。”
譙周樂道:“老二也很會分析,不愧是譙家人,沒白教你。老三。”
譙同道:“父親,你的意思就是說,天下現在是秦與六國時期的天下,還沒有到秦末時候的天下。我國聖上可做周文王,但做不了漢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