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樊建道:“陛下在位三十餘年,即有文景理民之幹,亦有光武中興之為。”
侍中張紹道:“今日追諡先輩,我朝必將得到先輩神靈之庇護,興漢大業,必會成功。”
“興漢大業,必會成功!興漢大業,必會成功!”百官高呼道。
當眾人熱情高漲之時,唯有姜維站在一旁,他顯得非常冷靜,心中毫無波瀾。
姜維這特殊神情,自然被劉禪察覺,他感到奇怪,於是招呼百官安靜,看著姜維道:“姜愛卿,卿是不是有什麼話想說。”
見皇帝點名,姜維走到中央,道:“陛下,今日之事,確實感動。但臣認為,還有一位將軍也可以給予追諡,他雖然不是前朝去世,但同樣擁有光輝燦爛的事蹟。”
劉禪驚訝,道:“請卿說明,是哪位將軍?”
姜維道:“趙雲,趙子龍老將軍。”
劉禪點頭道:“對對對,還有趙老將軍,吾怎麼差點把他給忘了,卿繼續說。”
姜維道:“當時曹賊南犯,與先帝在當陽長坂相遇,趙雲表現出的勇敢與義氣,連最堅硬的金石都可以穿透。他用自己的身軀保護當時年幼的陛下,使得陛下獲得平安。後來孫夫人回吳,打算將陛下一併帶走或為質子,又是他和張飛將軍一起於江上攔截,奪回陛下。他用忠誠得到先帝的欣賞,先帝特命他掌管內事。他用禮儀厚待同僚下屬,因此軍隊都願意為他效命赴死。他跟隨先帝征戰中原、荊州、蜀地、漢中,隨丞相北伐兵出斜谷。軍事上的表現得到過先帝、丞相的數次稱讚。他雖然已經過世,但意識長存,猶如不朽。如今應當給予感恩,這樣才能激發更多的人有這般捨生忘死的氣節。他為國效命三十年,經營天下,遵守法度,功勳卓著,理應給予追諡。”
姜維這話一出,朝堂之上又是一陣議論。
劉禪讓眾人安靜,對董厥道:“董愛卿,聽過大將軍之言,卿有什麼看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董厥道:“從職位上來看,趙雲在前朝官職低於關張馬黃,直到陛下即位,才升為中護軍、後為徵南將軍。雖職位有高低之分,但對漢室的忠節仁義,奉獻於兩朝天子,足以感動天地。追諡趙雲,合情合理。”
樊建道:“陛下,臣也認為可行。”
諸葛瞻道:“請陛下追諡趙雲將軍。”
於是百官皆呼籲追諡趙雲。
劉禪道:“是啊,趙雲追隨先帝,功勞顯著。當吾還是幼年時,他歷經艱險,靠著忠義之心,讓吾從危險轉為平安。這樣的功勳之臣,是一定要給與表彰的。吾意已決,追諡趙雲!”
百官拜謝皇帝。
禮畢,劉禪道:“還請姜愛卿給趙雲將軍一個合適的諡號。”
姜維思索後,道:“謹按周朝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故趙雲將軍可以追諡為順平侯。”
劉禪道:“順平,譙大夫,卿以為‘順平’這個諡號如何啊?”
光祿大夫譙周出列,道:“陛下,臣以為‘順平’是合適的。柔賢慈惠,意為忠誠賢能,仁愛寬厚。執事有班,意為行事有理有據,井然不紊。克定禍亂,意為為國家平定四方之亂,做出貢獻。故可以追諡趙雲為‘順平’,還望陛下采納。”
劉禪道:“好,就這麼定了,明年追諡趙雲為順平侯。這麼看來我國就有十二人獲得諡號。人有十二屬相,天有十二時辰,我國也有十二英烈啊!”
姜維等百官再拜謝皇帝。
於是季漢歷史上留下記載獲得諡號的人物先後為:法正、諸葛亮、蔣琬、費禕、陳祗、夏侯霸、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和趙雲,共十二人。
新一日,追諡前朝將軍之告示公佈於成都各城門城牆處,當地百姓紛紛彙集告示前。
看著告示,一人叫好道:“好事啊好事啊,早應該這麼做了。”
又一人道:“前朝的將軍,都是國之楷模啊!”
另有一人道:“這麼好的事,到底是誰提議的呢?”
還有一人道:“那還用問,這一定是葛侯之所為!”
旁邊人道:“這必是葛侯之所為也!”
於是百姓紛紛誇讚諸葛瞻,認為這件事是他的提議,向他豎起大拇指。
路過此地的陳壽,正好看到這一幕,見此景他卻沒任何表情,甚至略帶一些無奈。
這日晚上,陳壽和小七在李密家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