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瞬間眼前一亮,道:“士季快快說來。”
鍾會道:“鄧將軍常年在西線與敵周旋,遠離京師,難以管制,並非意外。而要管制鄧將軍,並非讓其來京師,這反而會讓其不悅。不如在洛陽選派一人前往隴西,出任徵西將軍司馬,親口傳達喻令,執行軍法,監督隴西諸軍事。”
司馬昭道:“你的意思是,給鄧艾派一名監軍。妙,甚妙!那由誰擔任,較為合適?”
鍾會道:“大將軍府主簿師纂,師主簿才華卓越,穩重可靠,便是徵西將軍司馬的合適人選。而空缺主簿職位,推薦太原人郭奕接任。”
司馬昭想了想,道:“我看可行,就按你說得辦。那關中司馬都督要回朝,那由誰接替其職?”
鍾會之言道:“鍾會不才,願竭盡所學,為國盡忠,為陛下與大都督分憂,願親自前往關中效命。”
司馬昭看了眼百官,見皆沉默,道:“士季啊,你是全國第一謀士,人稱再世張良,多年來為朝廷效力,分憂大小國事,你的才能是值得信賴的,只是不知百官之意。”
尚書僕射裴秀道:“大都督,鍾司隸兩次參與淮南平叛,立功最多,天下知名,鍾司隸便是接替司馬都督的最佳人選。”
廷尉衛瓘道:“大都督,這些年來,鍾司隸與大都督謀劃天下,安定四方,如今伐蜀之主帥人選,無人堪比鍾司隸。”
賈充道:“大都督,鍾司隸願親自帶兵,報效國家,在下認為,不如成全。”
於是百官皆認為可行。
見況,司馬昭道:“好,既然列位公卿皆認可,那我現在就請奏陛下。封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軍事,前往關中接替司馬都督。”
司馬昭看了一眼魏帝曹奐,曹奐道:“就依司馬愛卿所言。”
於是鍾會拜謝道:“謝陛下,謝大都督!”
於是,在今日朝會上,司馬昭對於伐蜀之事做出了全面調整,命自己的主簿師纂前往隴西,出任徵西將軍司馬之職務,直接監視鄧艾。又啟用鍾會為帥,以鎮西將軍之職務統領關中大軍。
之後的日子裡,司馬昭與鍾會加快軍事部署,伐蜀之戰的主要將軍名單、兵力配置情況、進軍路線問題,全部明朗,具體情況如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魏國組建三支大軍伐蜀。
西路軍,即隴西軍,由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隴右諸軍事、鄧侯鄧艾統領。
西路軍主要將領包括:司馬師纂,惠唐亭侯鄧忠,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殄虜護軍爰邵,將軍田續、段灼、樊震等。
總兵力為三萬餘人。又命鄧艾招募隴西羌胡兵,擴充實力。
西路軍作戰路線:自隴西狄道南下,向甘松、沓中進軍,目的牽制姜維,伺機消滅一部。
中路軍,即祁山軍,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統領。
中路軍主要將領包括:將軍龐會,另有南安、廣魏、安定、武都和陰平各太守。
總兵力為三萬餘人。
中路軍作戰路線:自祁山南下,向武街、陰平橋頭進軍,目的斷絕姜維歸路,切斷沓中蜀軍與漢中蜀軍的聯絡,並在之後聯合西路軍,消滅姜維。
東路軍,即關中軍,由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東武亭侯鍾會統領。
東路軍主要將領包括:司馬監軍)衛瓘、夏侯鹹,鎮西將軍府長史杜預,主簿鄧殷,參軍羊琇,功曹向雄,參軍皇甫闓,前將軍李輔、護軍胡烈及子胡淵、護軍將軍荀愷、牙門將軍許儀、將軍句安、王買、田章、賈輔、王起、鄧敦等。
總兵力為十二萬人。又命鍾會招募關中羌胡兵,擴充實力。
中路軍作戰路線:自長安出發,由斜谷、駱谷、子午谷三道南下,目的直取漢中。伺機南下,再取成都。
偏師,魏興太守劉欽率萬人,自魏興出發,經子午谷到達漢中,佔領子午谷南口,與中路軍完成會師。
三路大軍西路軍、中路軍、東路軍),一路偏師,共約十九萬人,另外又招募隴西、關中地區羌胡兵,使伐蜀大軍兵力約為二十萬人。
另外司馬昭在洛陽地區留守將士十萬,一來預防吳國北伐,二來隨時增援前線。
至此,伐蜀大軍的攻擊兵力及留守後備,總計三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