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下馬,走至二人身前,劉幹道:“大將軍,在下聽聞諸葛瞻兵敗綿竹,大將軍這是要繞道巴西,去救成都否?”
姜維道:“劉太守,王縣令,涪縣、綿竹已失,雒縣情況不明,我不知朝廷方面會固守成都待援,還是南走建寧,東奔巴東,所以我不能再堅守劍閣,須繞道巴西而向廣漢。”
劉幹看著王化,王化道:“大將軍,放棄劍閣之後,鍾會是否會尾隨,大將軍離開巴西,閬中是否會被鍾會所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姜維道:“事緊急,我無力派軍堅守巴西,諸位或隨大軍一同南下,或閉門堅守!”姜維道後便上戰馬。
劉幹追至馬前,道:“大將軍,此行真能阻擋鄧艾否?”
姜維道:“我必殺鄧艾,劉太守,王縣令,再會!”姜維道後,策馬而去。
不久,貶官在家的陳壽聽說大軍向巴西而來,於是奔走閬中,然而還是遲了,當他到達閬中城外時,大軍已經走遠。
姜維在趕去郪縣的路上,收到江州方面的訊息,右將軍閻宇詢問如何救援成都,姜維立即回覆,要求他率軍到郪縣與自己匯合,然後一同援救成都。
姜維剛離開劍閣,鍾會便率軍佔領。
而鍾會在離開白水之前,詔令到來,於是鍾會用囚車將諸葛緒押回洛陽。
此時,鍾會站在劍閣關樓前,對旁邊杜預道:“我軍被阻擋在劍閣外一月餘,糧草即將耗盡,已在商議北還,此時姜維卻突然離開劍閣,這毫無疑問,定是鄧艾在南邊取得重大勝利。”
杜預道:“鄧艾將軍偷渡陰平,奇襲江由,必然是擊敗江由守將,此時或已向成都進軍。”
鍾會道:“鄧艾要立下頭功也,命令全軍,不作停留,立即出發,目標涪縣。”
杜預道:“諾!”
於是鍾會剛到劍閣,即率主力向涪縣進軍。
張紹、譙周、鄧良離開成都數十里,與魏將師纂相遇,三人於是向師纂說明來意,師纂聞之大喜,即帶三人去雒縣見鄧艾。
不久,張紹等三人在雒縣見到鄧艾,上交請降書,鄧艾拿到文書,見蜀主請降,心中暗喜,卻又鎮定道:“你主請降,可是詐降乎?”
張紹三人感到驚訝。
張紹道:“此書乃我主親筆所撰,絕對真實,不敢有詐。”
譙周道:“成都之軍盡覆綿竹,我主派我等三人為使,請求出降,這是對貴軍軍勢之敬佩,亦是對大魏天威之折服。”
鄧良道:“望將軍成全我主美意,保全我主及蜀中民眾性命,使我蜀人感受大魏恩德,早日開城,遞交降表。”
三人言後,師纂道:“鄧將軍,我觀三人之言及請降書之語,應為真也。”
鄧忠抽出佩劍道:“若說假話,就地誅滅!”
鄧艾對鄧忠,道:“不得無力。”鄧忠於是收回佩劍。
鄧艾看著三人,道:“我相信你主是真降,本將軍代表大魏,接受你主之意,稍等,我立即寫下回信,你等帶回覆命。”
於是鄧艾持筆寫道:王綱失道,群英並起,龍戰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也。自古聖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其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也。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鑑也。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銜命來徵,思聞嘉響,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豈天啟哉?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沖,以禮輿櫬。皆前哲歸命之典也。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
通俗意思為:過去朝綱失去道義,使各地英雄紛紛起兵,龍爭虎鬥,最終都歸於真正的君主,這就是天命安排去舊而歸附新的大道。自古以來的聖明君主,哪裡比得上漢、魏的君主,接受天命而成為王者,而王者都來自中原之土。黃河出現《河圖》,洛河出現《洛書》,聖人得到這些書,就用來振興大業,凡是不順從的人,從來沒有不毀滅的。隗囂佔有隴西而敗亡,公孫述據有蜀地而覆滅,這些都是前車之鑑。我聖上明理智慧,宰相忠臣賢能,我們的國情可比之軒轅黃帝的盛世,功績與歷代帝君那般。我現在奉天命來征討,很想聽到好訊息,果然勞煩你派來使者,用此書通知我,這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難道不是上天所開啟的嗎?以前微子歸順周朝,成為了上賓;君子成年後就像豹子一樣矯健而美麗,古之大義皆記錄在《周易》;你信中言辭謙虛謹慎,用載棺作為禮敬,這些都是古代先哲歸順的標準。保全國家為上策,毀壞國家為下策,如果不是開通賢明聰慧敏達之人,怎會體現這般帝王的大義呢!
寫畢,鄧艾親手將回信交於張紹,並道:“你主大義,我深表敬佩,如今以禮回書,請三位使者速回成都,親手呈上,表達我之熱情與美好期盼,望早日與你主相見。”
張紹道:“謹遵將軍之命,我主見到將軍之回書,定大為感動,再派人前來,報答將軍與貴國。”
於是張紹三人不敢怠慢,攜帶回信,返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