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滅亡後,季漢右大)將軍閻宇字文平)及部曲將士數千人,旨令一下,全軍解散。
閻宇,這位曾經被宦官黃皓所重,一度有取代姜維成為季漢元帥的將領,當軍隊解散之際,就地卸甲,再無音訊。
整個巴東地區,因成都覆滅,百姓驚恐,許多郡縣官吏棄城逃跑。
坐鎮巴東重鎮白帝城的巴東太守羅憲字令則)見如此情況,立即採取行動,將城中作亂者斬首,釋出告示,安撫百姓,使得白帝城很快安定下來。
當羅憲得到投降旨令後,便率所統轄之軍,在白帝城中的傳舍裡停哭三天,哀嘆國家滅亡。
東吳方面。
聽說季漢滅亡,吳帝孫休感到震驚,於是派建平太守盛曼向西而行。盛曼到達邊界,寫信給羅憲,假稱救援,請羅憲開啟水陸通道與白帝城門。其實他內心是要襲擊羅憲,佔領白帝城。
吳人的心思被羅憲看穿,羅憲回通道:“本朝傾覆,吳為唇齒,不恤我難,而邀其利,吾寧當為降虜乎!”
通俗意思為:“我國滅亡,吳國是唇齒之邦,不撫卹我國的災難,卻想求利,我寧可作投降的俘虜。”
羅憲回信直接拒絕盛曼,即整治鎧甲、軍隊,砥礪節操道義,士人皆聽命。盛曼見羅憲相拒,又見蜀軍已有防備,沒有可乘之機,只能返回吳地。
等到鍾會之亂結束。
吳帝孫休感慨蜀中百座城池一時沒有歸屬,即生兼蜀之志,於是大赦全國,命撫軍將軍步協率軍西上,決定用武力征服巴東。
步協,東吳丞相步騭之子,步騭去世後,步協繼承其爵位,統領步騭麾下軍隊,如今為撫軍將軍,麾下有一萬多人。
得到詔令後,步協立即與盛曼一同由水路向白帝城而去。
此時,吳軍主將戰船上,步協與盛曼正在交流。
步協道:“盛將軍,當下蜀軍之兵力如何?”
盛曼道:“步將軍,巴東蜀軍約為一萬。只是去年年末蜀主劉禪命閻宇返回成都,閻宇帶走八千之眾,故此時巴東蜀軍不過二千耳。”
步協大笑,並道:“天助我也!區區二千,怎能抵擋我萬眾之軍。那你又說,蜀軍如何佈防?”
盛曼道:“白帝城南為瞿塘峽,峽口有夔門,若沒猜錯,此時蜀軍正據守夔門,抵禦我軍向西。”
夔門,位於白帝城東,瞿塘峽峽口處。夔門地形非常雄壯,兩側都是懸崖峭壁,中間為狹窄水道。透過夔門,西能入蜀,東能至吳。所以誰能佔據夔門,便能掌控入蜀與至吳的大門之匙。
因夔門之險,世人有稱,入蜀兩大雄關,北有劍閣,東有夔門。
步協道:“這麼說,羅憲佔據白帝城與夔門,便佔有地利。但別忘了,他手裡僅有哀兵二千,而我軍氣勢正盛,就算憑藉天險,怕也難以持久。”
盛曼道:“步將軍真有把握擊敗羅憲,從而佔據白帝城乃至巴東全境?”
步協堅定道:“必然也!我乃名將之後,建功立業,便在此時!命令全軍,加速前進,直取夔門!”
盛曼道:“諾!”於是盛曼前去發號施令。
此時巴東方面。
正如盛曼所說,羅憲讓部將毛楚率一部堅守瞿塘峽口夔門,羅憲本人則坐鎮白帝城。
這時有人進入官府,此人叫楊宗,任職巴東太守參軍。他很快走到羅憲身前,道:“府君,最新情報。”
羅憲拿到文書一看,原來是毛楚傳來的,說是探子回報,吳軍正逆江而上,準備進攻巴東。
羅憲看後道:“果然被我猜中,最無信義之人,便是這群吳賊!”
楊宗道:“毛將軍文中道,吳軍將領為步協,麾下有一萬餘人,而我軍兵力不過二千,將如何堅守。”
羅憲看著地圖,思索片刻,道:“叫毛將軍立刻返回白帝城,不,你我一同前去夔門。”
楊宗道:“此時去?”
羅憲道:“是,走!”於是羅憲趕往夔門。
不久,羅憲到達,走進漢軍營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