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景元五年264)三月,魏廷將劉禪封為安樂公後,有兩件事需要相國司馬昭立即解決,一是招降尚未歸附魏國的季漢南中霍弋部,另一是救援已歸附魏國的巴東羅憲部。
霍弋,字紹先,是劉備帳下名將霍峻之子。霍峻有功,去世後劉備收養其子霍弋。霍弋便成為太子劉禪的近侍。諸葛亮北駐漢中時,霍弋為丞相府記室。諸葛亮病逝後,霍弋擔任黃門侍郎,後外派南中,統管南中諸郡。
季漢景耀六年263年),霍弋進號安南將軍,同年季漢滅亡。因擔心主上劉禪受到羞辱,霍弋並未立即投降魏國,仍舊為已亡的國家保全一方。
司馬昭在封賞劉禪之後,立即派出使者,來到南中。
於是今日,季漢安南將軍霍弋率部將楊稷、毛炅等南中諸郡縣官吏將士,正式歸附魏國,並向使者上交士民薄。
魏國使者拿出詔令,即拜霍弋為南中都督,委以舊任。
霍弋接過詔令,起身後道:“使者,相國還有吩咐否?”
使者樂道:“相國對霍都督多有欣賞,便將南中諸事委任,霍都督定不辜負信任,做好守土之重任也。”
霍弋道:“末將遵命。”
使者道:“天下終歸一統,當為下一戰作準備。”
霍弋思索片刻,道:“南中與吳接壤,若有軍令,末將可率軍為國平定交州。”
使者道:“相國正有此意,那就勞煩霍都督等候命令。”
霍弋道:“諾!”
同日,霍弋又向魏廷上表道:“臣聞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難所在,則致其命。今臣國敗主附,守死無所,是以委質,不敢有貳。”
通俗意思為:臣聽說人的一生有侍奉君、父、師三件大事,侍奉他們要始終如一,當災難發生時,要用生命進行報效。如今臣的國家滅亡而君主歸附,已死報效沒有了物件,所以可以投降,不敢懷有二心。
等使者走後,部將楊稷道:“都督,我等為漢室守土至此,亦算鞠躬盡瘁,從此天下再無漢土,皆屬魏也。”
霍弋流淚,默不回覆。
毛炅道:“真將赴交州平吳否?”
霍弋緩緩睜開雙眼,道:“既為魏將,當為魏戰。”
於是南中地區,全部歸附魏國。
五月十五日,魏國改年號景元為鹹熙。二十四日,皇帝追封舞陽宣文侯司馬懿為晉宣王,舞陽忠武侯司馬師為晉景王。
六月,巴東白帝城,戰爭迎來了最艱苦時刻。
吳軍方面,從一月吳將盛曼西行被拒,到步協率萬眾攻白帝城被擊敗,再到陸抗增兵三萬圍攻白帝城,吳軍持續進攻半年,卻依然無法成功。
蜀軍方面,雖擋住了外敵進攻,但白帝城內情況不斷惡化,大半人感染瘟疫,還能作戰者,僅剩最後數百人。
此時巴東太守羅憲與部將毛楚正在城中視察,見城內慘狀,羅憲黯然神傷。
毛楚道:“太守數派使者求見安東將軍陳騫,可為何陳將軍遲遲不發兵援救。太守之子羅襲)應已到達洛陽,相國又怎能置之度外,實在令人不解。”
羅憲道:“或許魏國正在調兵遣將,等吳軍疲憊之際,再進擊殲滅。”
毛楚道:“吳軍疲憊?怕是我部堅持不了太久矣。”
羅憲侄兒羅尚道:“叔父,若魏軍長久不救,白帝必將覆滅,是否可行奔走之計,南出牂柯,北奔上庸,皆可保全。”
羅憲盯著他,鎮定道:“夫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
通俗意思為:作為眾人的首領,便是百姓所仰慕的人,遇到危難不能保全百姓,看到事態緊急就拋棄全城而走,這是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我只能將生命終結在這裡。
羅尚道:“城破在即,當如何是好?”
羅憲道:“你立即派人,入夜出城,將城中之情再訴於安東將軍陳騫,請求救援。便言救援若遲,只能來世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