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文)
後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戰火紛飛。
漢皇后裔劉備,河北舉義,四方征伐,誓要匡扶社稷。
荊州輾轉,茅廬三顧,赤壁揚威,漢中稱王,大業好似初成。
怎奈白衣渡江,烽火夷陵,託孤白帝,事業中道而不幸崩殂。
諸葛受命,五次北伐。姜維繼志,經略隴西。
今賊勢眾,五道南征。
戰於漢川,生死攸關。
將軍傅僉,格鬥戰死陽安口。
將軍趙廣,斷後殉國強川流。
漢中告急!武都告急!陰平告急!
山河破碎,殘柳飄絮,王業危於旦夕!
事到如今,對抗北賊,挽救漢國之命運者,全系漢大將軍姜維。
正文)
季漢景耀六年,炎興元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
曹魏方面,權臣高都公大都督大將軍司馬昭為進一步掌控曹魏朝堂與實現更大的政治目的,在國內休養生息約六年後,決定發動伐蜀之戰。
同年八月,司馬昭派鎮西將軍鍾會、徵西將軍鄧艾、雍州刺史諸葛緒,統率約二十萬大軍分五道伐蜀。
季漢方面,在沓中屯田的大將軍姜維早在這年春季,便已察覺司馬昭企圖,上表皇帝,請求派廖化、張翼二位將軍進駐陰平橋頭和增守陽安關口,防患於未然。然而因宦官黃皓輕信巫師之言,蠱惑聖心,使季漢朝廷未能及時發兵前線。
九月,魏軍發動全面進攻,相繼攻取武都、陰平二郡,佔據陰平橋頭。陽安關口副都督蔣舒不戰而降,都督傅僉格鬥戰死,魏國攻取陽安關口。季漢於漢中僅剩漢城、樂城與黃金三座孤城。
在如此不利局勢之下,漢將姜維立即撤離沓中,在甩掉鄧艾、諸葛緒兩路大軍攔截後,準備救援漢中,得知陽安關口失陷後,即率廖化、張翼、董厥等約五萬漢軍退守劍閣,建立新的防線。
劍閣,位於蜀北大劍山與小劍山之間,金牛道上的一座軍事城關。
這座城關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在戰國時期,蜀地與秦地道路不通,蜀王下令開蜀道,便有壯士在劍山之間打通了一條南北要道,便為金牛道。
因為劍山地區皆為陡峭絕壁,異常險峻,所以這一帶道路幾百年來只有鋪上木板供人行走的狹窄道路,稱之為“棧道”或“閣道”。
到了季漢建立,丞相諸葛亮率軍北伐,在透過金牛道時,見劍山道口的位置非常重要,若在這裡修建城關,若敵人來攻,可擋十萬大軍。
於是諸葛亮在此壘石為關,稱之劍閣,劍閣便成為蜀地當之無愧的北方軍事門戶,秦川之地的咽喉所在。劍閣立,保全蜀地,劍閣破,蜀地無存。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姜維等歷代軍事將領一直經營劍閣。
事到如今,當漢中門戶陽安關口被攻破後,蜀北門戶劍閣更顯重要,成為季漢抵擋魏國大軍入蜀的最重要軍事要隘。
於是魏蜀決戰之第二階段,以劍閣為戰場的新的戰役,即將開始。
此時,劍閣,點將臺。
姜維、廖化、張翼、董厥、李密等將,站於臺上,商討軍事。
廖化道:“大將軍,我軍集結五萬人守衛劍閣,又佔據附近各處險要,鍾會縱使率十萬賊來攻,亦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