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羅逸也知道,褚遂良這個人其實是一個有爭議的人,這也是他一直以來不曾和褚遂良打交道的原因。
可以說因為劉洎之死是給其惹來是是非非
當然,在褚遂良的政治生涯中,也多遭受非議之處,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劉洎之死。
這件事,《劉洎傳》是這樣記載的: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親征遼東,命太子李治監國,同時令劉洎、高士廉和馬周等重臣輔助太子。第二年,唐太宗因徵遼失敗,急火攻心,身上長了一種毒瘡,回到定州時病情一度十分嚴重,生命岌岌可危。
劉洎、馬周聞訊趕來探望,出來後,褚遂良問情況如何,劉洎悲傷地流下了眼淚,說:“聖體患癰,極可憂懼。”然而褚遂良後來卻跟唐太宗說:“洎雲國家之事不足慮。”意思是說,劉大人覺得現在國家之事不用憂慮。病中的唐太宗聽到這樣的話,心情可想而知。
病癒之後,唐太宗召劉洎詢問此事,劉洎據實以對,並說馬周也在場,可以為自己作證。太宗問馬周,馬周與劉洎說的一樣。然而褚遂良堅持說自己聽到的才是真的,唐太宗最後決定相信他,賜劉洎自盡。
這件事最大的爭議焦點,就在於褚遂良是不是誣告、陷害劉洎。
先來說說劉洎。
劉洎出生於南陽,原來是蕭銑的手下,歸降大唐之後,因為敢和李世民當面抬槓,深受李世民喜歡和敬重。
經過幾年的磨練,劉洎終於成長為了,繼魏徵這個大槓精之後的小槓精。當年李世民要看起居注時,被禇遂良給懟了回去,劉洎就在旁邊為褚遂良吶喊助威。
639年,李世民把他升為了的黃門侍郎。
643年李承乾被廢之後,劉洎覺得光抬槓不好玩,可以玩一下槓桿了。於是,他就和另一位宰相岑文字一起,站在了李泰的那一邊,結果被長孫無忌給槓飛了。
李治當上太子之後,李世民剛開始並沒有因為劉洎和岑文字當年支援李泰而冷落他們,相反還讓他們和褚遂良、馬周等名臣,輪流和李治談論政事。
645年,李世民徵高句麗時,還把岑文字帶到了身邊,但岑文字勞累過度死在了半路。劉洎則在後方,和李世民的妻舅高士廉等人,輔佐太子監國。臨走之前,李世民像往常外出一樣,特意叮囑他們要好好輔佐太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本來就是一場普通的送別,但是,出事了。
作為皇親國戚,又在玄武門之變時立下大功的高士廉還沒有說話,劉洎竟然搶在了前面來了句:“陛下請放心,大臣們要犯了法,我會立刻誅罰。”
誅罰大臣?李世民很震驚。放在任何一個朝代,誅罰大臣是皇帝才有的權力,你一下臣子怎麼敢說出口?
別說是大臣了,就是平民,跟了李世民幾十年的房玄齡都輕易不敢這麼做啊。李世民去打高句麗之後,有屁民誣告房玄齡謀反,房玄齡連問都不敢問,直接就把這人送到了遼東,聽憑李世民處治。
劉洎這麼一說,等於是給李世民出了一道難題。如果李世民當眾笑一笑,什麼也不說。
那麼在其他大臣的眼裡,那就等於是同意了劉洎“誅罰”大臣的權力。如果李世民當眾發怒,還需要他輔佐太子,萬一戰場上有失,恐怕後方不穩。
所以,李世民儘管很不高興,最後也沒有發作,只是旁敲側擊的提醒了他一下,不要亂說話。但這筆帳,李世民算是記下了。
半年多以後,李世民從遼東回來的路上,背上長了一個大瘡,一時之間生命垂危。劉洎進去探望之後,一臉悲痛的對大臣們說了八個字:“疾勢如此,聖躬可憂。”
接下來,史書記載出現了分歧。
兩唐書說,褚遂良誣告劉洎有異心,自稱要當伊尹、霍光輔佐下一任皇帝。但《資治通鑑》卻認為,這話不是褚遂良說的,而是另有小人誣告。至於到底是誰說的這話,至今也沒有定論。
總之,李世民聽了這話之後,就把劉洎給殺了。
因為伊尹、霍光雖然是歷史名臣,對各自的王朝也是忠心耿耿,但伊尹流放過自己的君主,霍光廢掉過自己的皇帝。而劉洎原來支援的是李泰,你當伊尹、霍光,到底是想幹嘛?
很多史料認為,殺劉洎是李二一時糊塗,聽信了讒言。
褚遂良有害劉洎的動機。因為,當時劉洎是侍中,馬周是中書令,官職都比褚遂良高。
相比褚遂良,李世民更看好劉洎、馬周,想讓他倆當託孤大臣。
褚遂良想成為託孤大臣之一,所以讒言陷害劉洎。
所以羅逸覺得褚遂良這個人輕易當不得朋友,也是會給人使絆子的人,但是他對大唐的忠心也是值得肯定的。
喜歡大唐稱心請大家收藏:()大唐稱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