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兒的餛飩皮薄餡足,一兩是四隻,二兩八隻,三兩十二隻,如果十二隻不夠你還可以加成四兩的。餛飩湯料都是秘製的,所以是按份算,二兩的六文錢,三兩的八文錢,四兩是十文錢。”
“給我煮碗三兩的。”
“姑娘是吃雞湯的還是麻辣味的?”
在山上盡吃雞湯,都素淡死了,“給我碗麻辣的。”
不多時,婦人就給上了一小碟小菜,一半蘿蔔、一半菜葉,“這是本店送的素菜,不算錢。”
姑娘的生意經都是這樣的,就像王大娘家的滷菜在拌的時候加素菜。
到了這兒,還有一小碟送的小素菜當開胃菜吃。
“聽說這家鋪子有些來頭。”
“來頭?什麼來頭?”
“這店家早前有個侄女名叫蘇七娘,最是頭腦靈活,又會琢磨各種秘方,還設計了近來盛行的小吃推車,府城那邊的推車都是從這傳過去的。這姑娘很能掙錢,賺到錢不忘鄉鄰,只要有困難的人家,就在家門口掛一隻黃燈籠,她就會在夜裡送來銀子,就連十里八村因家貧沒嫁妝的姑娘,無聘禮的小子,只要掛了黃燈籠,在上頭寫個大喜字,就能得五兩銀子。
若是家中有病兒的,就寫個康字,就能贈二兩銀子。
連家中想讀書沒束脩的,寫一個“書”字也能得二兩讀書錢。
早前這店新開,沒幾個人吃,後來因著這隨母姓月的月姑娘名聲大噪。聽說這家店的秘方是月姑娘琢磨出來的,都來捧場,一吃之後發現確實好吃,來的人就更多了。
你看別家小吃店門前冷清,可這一家,從早到晚都有客人。”
來人沉吟了一下,“這麼說,這位月姑娘倒是個情義雙全的奇女子。”
“說起她的故事,這在百里縣可是出名得很,知恩圖報,富貴不忘鄉鄰,可在這之前,也是一個苦命女子。”
說故事的人有些忌諱店裡人。
誰曾想,那年輕的婦人道:“沒事,沒事,你們說你們的,我家七妹以前的事,早不是什麼秘密。以前,我們家怪對不住她,見她被欺負,還袖手旁觀,如今家裡日子過得好,都是託她的福。她有了本事,沒忘家裡人,還提攜一手,是她有情義。客官只管講,若是說得不對,我再糾正。”
聽的人道:“這麼說,這家人倒是坦誠得很!”
年輕婦人道:“以前可是糊塗冷漠著呢,以後啊,再不會了,人還是要善良勤勞些才是根本。七妹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只要改了就好,就怕知錯不改,這才是可怕呢。”
店裡的人都微微點頭。
秋菱的餛飩送來了,她捧過餛飩先是聞了一下,取著筷子開吃。
旁邊桌人的在講蘇七即現在月姑娘的故事,從月姑娘父亡娘逝被家裡人欺負開始,一個年幼的小姑娘如何幹完全家的家務活,如何被不良三叔賤賣算計,當時她的大伯又如何的冷漠等等。
那年輕婦人倒是坦然得很,早前第一次還有些羞愧,第二次就是不好意思,等到第三次之後,大房的人就學會了坦誠面對,這種坦然反而讓鎮上與鄰里高看幾眼。
這是蘇光宗給全家人下的令,上至孫氏,下至蘇六娘都照著做。
不遠處,蘇六娘正推著一個小車,遠遠就喊:“大嫂,大嫂,店裡還有餛飩沒?三哥那邊的又賣完了,讓我過來取。”
“來了!來了,餛飩都在後院呢,我給嫂嫂說一聲,立馬給你裝過來。”
“小菜也沒了,你再裝一盆子。前頭那一盆,大哥把鹽調重了,有點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