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後,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研討會在南京的一所書院內悄然舉行。張風揚、胡適先生及來自東西方的多位學者圍坐一堂,中央鋪展著那幅神秘的“龍騰四海圖”。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古舊的圖捲上,給這場跨界的學術交流增添了幾分神聖感。
胡適先生首先發言,他推了推眼鏡,聲音溫文爾雅:“諸位,這張圖卷不僅是武術的象徵,更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我們應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探討其背後隱藏的社會結構與哲學思想。”
一位來自歐洲的歷史學家,漢斯教授,用流利的中文說道:“我注意到圖中的龍形態與多處古代文獻中的描述相似,可能蘊含了古人對自然界的理解與崇拜。我們可以嘗試與同時期的科技發明、地理發現相對照,尋找關聯。”
張風揚緊握雙拳,眼中閃爍著激情:“武術不只是打鬥技巧,它是我中華精神的體現。我提議,我們不僅要解析圖中的技術動作,更要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武德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此時,一位國內的物理學家,林博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我注意到圖中某些符號與古代天文學有關,或許可以與現代物理學原理相結合。比如,武術中的發力技巧,可能與能量傳遞、力學原理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討論愈發熱烈,胡適先生適時總結:“透過跨學科的研究,我們不僅能夠揭示‘龍騰四海圖’的深層含義,還能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融合,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貢獻新思路。”
張風揚深感振奮,他向在座的每位學者投去感激的目光:“感謝各位的卓見,我相信,只要我們攜手努力,定能揭開這張圖的全部秘密,讓武術的精神與智慧,如同巨龍騰空,翱翔於四海,啟迪世人。”
研討會持續至夜幕低垂,燭光搖曳中,智慧的火花不斷碰撞,一個融合了歷史、文化、科學與武術的全新研究領域,在這個小書院裡悄然萌芽。而對於張風揚而言,這不僅是一次學術上的探索,更是他人生中一段意義非凡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