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章:教育乃立國之本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風揚並未因此停下腳步,反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的真正強大不僅在於武力的強盛,更在於文化和教育的繁榮。於是,他將“龍騰四海圖”中蘊含的智慧,從戰場轉移到了和平建設的舞臺上,致力於推動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他深知,教育乃國之根本,唯有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有識之士,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於是,張風揚在戰後的廢墟上,發起建立了多所學校,特別強調武術與文化的結合,培養學生的武德與文采,旨在培養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型人才。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推動武術的現代化與國際化,主張武術不僅是一種身體鍛鍊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精神象徵。在張風揚的推動下,中國的武術開始走向世界,吸引了眾多外國友人前來學習,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風采。

在那段重建家園的歲月裡,張風揚經常受邀到各地講學,傳播他的理念。一次在北平(今北京)大學的演講中,他引用古詩“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以此比喻中華民族雖歷經風雨,但根基猶在,精神不滅。他強調:“吾輩需以古為鏡,以今為鑑,既要繼承傳統之精華,又要勇於創新,方能讓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園中綻放光彩。”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張風揚被任命為教育部門的重要職務,繼續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他的影響力。他參與制定了多項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政策,鼓勵民間藝術的傳承,推動國學研究,使中華文化的血脈得以延續,為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晚年,張風揚常常坐在自家小院的竹椅上,手捧“龍騰四海圖”,望著滿園春色,心中感慨萬千。他的一生,如同這幅圖卷一般,波瀾壯闊,又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一段段英勇的事蹟,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亡緊密相連,不斷探索、勇於擔當的精神。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張風揚留下遺願,希望後人能繼續發揚“龍騰四海圖”的精神,不僅在武學上追求精進,更要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不斷探索,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他的一生,是對“武可安邦,文能興國”最生動的詮釋,他的故事,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永遠照亮著後人前行的道路。

暮春時節,桃花紛飛,張風揚的居所沉浸在一片寧靜祥和之中。他已至耄耋之年,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雙眼依然閃爍著智慧與堅定的光芒。一日,他召集了家族中的年輕一輩,以及多年來追隨他的門徒,於書房中進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談話。

他緩緩地從書架上取下那幅陪伴他一生的“龍騰四海圖”,輕輕展開,如同展示著一段段過往的輝煌與艱辛。陽光透過窗欞,灑在泛黃的圖捲上,顯得格外莊重。

“諸位,我這一生,經歷了無數風雨,見證了國家由衰至興的轉變。”張風揚的聲音雖已蒼老,但話語中卻充滿了力量,“我所追求的,從來不止於個人的武學成就,而是如何將武學之魂,與文化、教育、科技相融合,讓中華之光,照亮世界。”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逐一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繼續說道:“我即將走完我的人生旅途,但‘龍騰四海圖’所承載的精神,應當被你們繼續傳承下去。它不僅僅是武技的圖譜,更是智慧與理想的象徵。”

“記住,真正的武者,不僅要在技藝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心懷天下,以武止戈,以智謀國。在這個新時代,你們應當致力於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加開放、自信的中國。”

“我希望,你們能夠將武術的精神,融入到教育中,讓下一代不僅強健體魄,更要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廣闊的心胸。同時,要珍視和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使之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

說到這裡,張風揚微微閉目,彷彿在回憶往昔,又似在展望未來。“最後,我希望你們能夠團結一致,無論是面對困難還是挑戰,都要像這圖中騰躍的龍,不畏風雨,勇往直前。”

眾人靜默,被張風揚的話深深觸動,眼中滿是敬仰與決心。張風揚睜開眼,嘴角泛起一抹欣慰的微笑,緩緩地說:“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條巨龍的一部分,只有當每一片鱗甲都閃耀光芒,巨龍才能翱翔於九天之上,中華之龍,必將騰躍四海。”

這番遺願,如同春日裡的一縷清風,吹進了每一個人的心田,種下了希望與責任的種子。張風揚的一生,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龍騰四海”的精神,他的遺願,成為了後人不斷前進的動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不懈奮鬥。

春花秋月,歲月悠悠,張風揚的遺願如同春日裡的甘霖,潤澤了後輩們的心田。他們謹記教誨,誓言將這份精神薪火相傳,光耀千秋。於是,一段段新的傳奇,在中華大地續寫著。

一日,春風和煦,張風揚的弟子們聚集於桃林之中,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紀念大會。會上,張風揚最得意的弟子李文軒,手捧師父生前所愛的“龍騰四海圖”,深情誦讀了一首自創的七言律詩,以表達對師尊的懷念與敬仰:

「龍騰圖中藏英魂,四海之內揚武尊。

文武兼修張公志,育李栽桃滿園春。

騰蛟起鳳新時代,海晏河清待後人。

圖開新卷承遺志,武德文光耀星辰。」

詩畢,掌聲雷動,眾人皆被詩中所蘊含的深情與豪邁所感染,紛紛表示要繼承師志,將武學與文化、科技相結合,為國為民貢獻己力。

此後的歲月裡,李文軒等一輩弟子,不僅在武術界嶄露頭角,更涉足教育、科研等領域,創辦武館、學校,推廣中華武術,同時也投身於科技創新,以現代科技手段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讓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生。

他們中有人深入研究“龍騰四海圖”中的武學原理,將其與現代體育科學結合,創新武術訓練方法,提升了武術的國際影響力;有人則致力於將武術與影視、網路平臺結合,透過現代傳媒手段,讓全世界更多人瞭解並喜愛中華武術;更有弟子投身於國際交流,以武術為橋樑,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理解。

春風化雨,歲月如歌。張風揚的遺願如同一顆種子,在後人的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每當桃花盛開之際,張風揚的弟子們總會聚在一起,以詩會友,以武會心,傳承的不僅僅是武技,更是那份“以武止戈,以智謀國”的精神,和對國家、民族深沉的愛。

在歷史的長河中,張風揚的名字與“龍騰四海圖”一同被銘記,成為了激勵後人不斷前行的燈塔,照亮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而那些在春風中傳唱的詩詞,正是對這位武學宗師最深情的致敬,也是對中華文明永恒生命力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