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章 崔州平

秋雨連綿,一連三日不絕。

趙普推開窗戶感受著外面的涼氣。這是他來到東漢的第十個月,人生的軌跡基本在按照他的意願在執行。

可他不知道這種順利還會持續多久。

自常山郡與盧植一別後,崔超他們一行人便打馬回安平,趙普沒去拜訪趙雲一家。

一是他心裡沒底,這叔父畢竟是自稱,哪裡算得了數?二來他也覺得時機尚不成熟,他缺一個拿的出手的身份。

一晃大半個月過去了,深秋已到。趙普幾乎在每日教崔鈞古樂中度過。

朝廷冊封的懿旨最先到的居然是崔鈞,崔州平。

趙普雖然意外,可這也在情理之中,崔鈞出身名門,又頗有才氣。再說功勞,他們崔氏招募鄉勇,興辦義軍,他崔鈞是出了大力的。

一萬多人的部隊,從開始的募集鄉勇,到置辦軍需這些都是崔鈞在負責,而且辦理的井井有條。

僅這一點而言他便是極其優秀的軍需後勤官。

另外一點,他的父親崔烈位列九卿,朝廷優先下詔雖然意外卻完全可以理解。

只不過,職位就沒有那麼高了。只是普通的郎官。

但是如果你小瞧郎官那就大錯特錯了。

郎官這職位戰國就有,是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員的統稱,人員不定,多時上千。職責最初只是皇帝的侍從,但隨著時代變遷,它的性質也就變了。

後漢以尚書檯為政務中樞,分曹相當於後世的部和司)設尚書郎,郎官也就從侍從官搖身變成了“人才儲備幹部”,比秩三百石。

兩漢時期多有郎官出任地方長吏的案例。後漢尤其明顯,到了桓、靈二帝時期,這郎官基本就是官僚候補人員。

預設非世家大族出身,邊郡名流良家子不能擔任。

崔鈞出任這郎官可以肯定前途遠大,未來做到一郡太守,一州也不足為奇。

崔鈞離家奔赴京師前,與崔超、趙普拜別。

崔超素知他這侄兒性情有些急躁,提醒他一旦入朝為官,性子定要收斂,須得老成持重方能成事。

崔鈞點頭應允,還詢問趙普,可有臨別之言相贈?

趙普想了良久,“入京不可學那些齷蹉的官謀權鬥,多學盧植如何安撫地方,治世興國。如此,方能做得一州一郡長官。”

這些天他與崔鈞相處,細品他的州平兩字,才想起來這崔州平乃是諸葛亮摯友,亦是有大才之人。

歷史上他雖做了一郡太守,可終究籍籍無名,或許就在於他不適合亂世,但若是治世做一代名臣也許不是不可能。

“一定謹記先生教誨。”崔鈞沒料到趙普對他有如此高的評價,一時情緒有些激動。

崔家義從兩百餘人,帶著崔鈞常讀的書籍、長途跋涉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以及給崔烈置辦的家鄉特產,跟隨崔鈞向京師而去。

兩百人馬為送一人看似浩浩蕩蕩,其實這也是崔氏的無奈之舉。

安平到京師一千餘里,在漢時這算是極遠的距離了,加之戰亂初平,地方上還不算很穩定,黃巾餘孽綠林山匪時有肆掠。

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他們家族所倚重的年輕人平安到達京師。

回去的路上,崔超詢問趙普,他這侄子崔州平當真做得了一郡太守嗎?一州刺史他是想都沒敢想。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