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方面關於揚州刺史的新人選,一直舉棋不定。
漢靈帝想賣個好價錢,可揚州地處東南,在漢時較為落後偏僻的州郡,跟後世富庶之鄉,根本無法相比。
尤其是江南六郡,與北方幽州、幷州的邊郡其實差別不大,甚至北方的邊郡還要好一些。
一方面是漢人和百越的民族融合並非那麼順利。
再者南方多瘴氣,北方人到任多數水土不服,多生疾病。
東漢又有不任用本地人擔任州郡地方長官的慣例,各豪門大族或為自己名聲著想,或以揚州的區域問題,無人用巨資買這一州刺史。
巴刺史在臨終前的奏摺中極力推薦的人員劉備,漢靈帝幾乎沒有考慮。
他雖然是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宗親,但那中山靖王劉勝有一百多個兒子,到劉備這一代,已然血脈疏遠。
後漢的朝廷,除非是當時皇帝的至親,否則數量眾多的皇室宗親們相對鼎盛的世家大族出身的名門子弟都有所不如。
甚至還更容易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朝中的大將軍何進,三公重臣們,對劉備其人又不熟悉,只知他是盧植的門生,曾經平叛有功,現為九江郡太守。
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附議巴刺史。
當然,如果盧植在朝的話,他會支援自己的學生,可唯一願意力挺劉備的朝廷重臣,此刻正在美陽與涼州叛軍拉鋸。
不過巴刺史的奏摺並非全無效用,至少九江郡太守劉備的名字在朝中上下威望有所提升。
京中計程車人們也知道有這位一位在地方上極受百姓擁戴的太守。
朝廷在爭論刺史人選時,已故巴刺史的家人從渤海郡已趕往九江郡壽春,揚州的州治,準備扶靈柩歸鄉安葬。
巴刺史一生曾擔任徐州和揚州兩州刺史,可謂是邊疆大吏了。
但他一生清廉,亦要求他所管轄的各郡縣長官以身作則,以致為下屬所不喜。
揚州各地的官員們,在禮節上吊喪之後,便各自返回。
從九江郡壽春距離冀州渤海郡可謂路途遙遠,要途徑黃巾餘孽肆掠的徐州和兗州。
此時的黃巾餘孽基本和後世的馬匪差別不大,多劫掠商旅與大族們所攜帶的輜重。
歷史上,在曹操成為一方諸侯之後,欲接避難他鄉的父親曹嵩與母親丁氏到他的勢力範圍兗州。
曹操家人在遷居兗州路途中遇古寺躲雨,卻被看重輜重的黃巾軍餘黨所殺。
這在間接上造成後來曹操征伐徐州,並屠殺多座城池,以至於為士人所不齒。
當然,這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是當時的徐州牧陶謙派人殺了曹操家人。
這種可能性相對是較小的。這裡不做討論。
劉備因擔憂巴刺史在歸鄉途中有什麼不測,便決意與關羽帶兩百士卒親自護送巴祗的靈柩回鄉安葬。
他遣人送一封書信到陰陵太守府給趙普,讓趙普暫且幫他處理九江郡政務,他在一月內定然返回。
趙普接到信後,無可奈何,事已至此,他也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了。
時間很快來到了十月,十月已是初冬,天氣漸寒。
趙雲和張飛感情突飛猛進,兩人時常勾肩搭背,談論兵法切磋武藝。
趙普看在眼裡不得不感慨,歷史上終究走的一起共謀大業的人,即便他橫插這麼一槓,也無法改變他們彼此的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