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一十五章 涼州風雲(7)

漢軍平定先零羌戰亂之後,涼州大規模的暴動減少,但因涼州地區漢羌之間矛盾重重,朝廷委任的地方官又多是殘酷苛暴之輩,零星的叛亂仍舊此起彼伏。

護羌校尉馬賢自公元120年上任,到公元138年中伏身亡,長達十多年的履職中,就曾多次平定羌人的叛亂。

自馬賢之後,延續到漢桓帝時代延熹二年也就是公元159年,燒當羌之亂復起,朝廷先後委任“涼州三明”段熲、皇甫規和張奐為護羌校尉。

三人都曾對叛亂的羌人採取強有力的鎮壓和威懾,先後殺死的羌人數以萬計,羌亂才算是在某種意義上終被平定。

之所以說在某種意義上,乃是因為羌人因為畏懼朝廷的殘酷鎮壓,自發的叛亂已經大為減少。北宮伯玉、李文侯乃至後來的韓遂、邊章、馬騰等皆是利用羌人對朝廷的不滿,利用西羌人實現自己的割據目的。

趙普認為曹操一旦在朝廷姑息羌人叛亂的情況下,就任涼州刺史,其危險性就在於諸多的羌人部落並未真正的臣服漢室,朝廷對他們的寬容,反而是某種程度上的縱容。

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再次揭竿而起,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更可怕的地方在於,叛軍的首領韓遂、邊章和北宮伯玉等人,朝廷並沒有治罪,而是招降了他們。

這些人都是隨時可以鼓動羌人叛亂的隱患。

曹操擔任涼州刺史,算是深入虎狼之地了。

可曹操似乎對就任涼州刺史,平靖西北邊塞非常的有信心,因此不遠千里自譙縣而來。

趙普沉吟了片刻,他覺得在這個時候,有必要跟曹操、盧植等人談一下後世學者們對涼州地區叛亂的解讀了。

盧植和曹操都是身在漢營,自小所在的位置,以及成長環境就很難全面的看待這個問題。

“那孟德你可知涼州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嗎?”趙普聞曹操。

曹操道:“羌人不甘心供朝廷驅使是為主因,地方官吏貪腐殘暴,以至於羌人群起暴動。”

趙普微微頷首,“孟德所言,確實在理,不過其中的主因卻並非在此。”

“先生此言是為何意?”盧植和曹操對望一眼,均有些詫異。

羌人不甘心為朝廷戍邊,想要搶奪河西這片土地,一直都被漢朝廷視為羌人叛亂的根源,而涼州地區官吏普遍貪腐殘暴,才終於導致羌亂的大規模爆發。

這是士人階層是為共識,而哪怕盧植這樣的人物,其實私下裡也覺得,朝廷是在利用羌人來守衛邊疆,而沒有把羌人視為大漢朝廷的一部分。

趙普道:“光武皇帝定都雒陽,朝廷對於關中地區地位的重視有所下降,進而導致對關中之外的涼州疏於管控其實也是重要原因。”

他決定從細節處著手,一點點的講清楚。

後漢朝廷定都雒陽之後,三輔地區的重要性降到了京師雒陽以下。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