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一下,安定至今為止,所謀所斷,可有錯誤之處?”崔超喝一口茶,問李博。
李博搖頭,“至今確實不曾有錯。”
他突然起身,拱手向趙普一拜,“先生如此深謀遠慮,真是安邦定國之奇才。而行修建武庫如此兇險的謀逆之事,乃是為他日安定朝堂,博佩服之至,願隨先生效犬馬之勞。”
“子陵你可要想清楚了,”崔超道:“這可是會累及家族的謀逆大罪。”
李博灑然一笑,“我乃是孤家寡人,累及不了家人,事發無非一死而已。”
趙普扶起李博,“我等皆是為朝廷為社稷做事,子陵這一拜我可受不起,眼下我們便一起謀劃一下具體事宜,也好年後立刻實施。”
李博以為這修建武庫,須得有大批次熟悉百鍊鋼技術的工匠才行,僅湯鐵匠一人顯然不行。
所以,推行百鍊鋼是修建武庫的先行條件。
趙普點頭贊同,“子陵所言與我不謀而合,不過推行百鍊鋼技術須得找心腹之人才行,這事越隱秘越好,以百人為佳,這些可就得拜託崔公去辦了。”
崔超擔任常山郡太守已經一年有餘,與郡縣施行與民休息的仁政方針,在必要時機又對朝廷苛收的雜稅極力抵制,是非常得民心的地方官。
郡內百姓願為崔超效死力者比比皆是。
尋這些人並不難,但難就難在這百人都得懂些錘鍊鐵器的技術才行。
“這事我可以去辦。年後半個月定然把人選給湊齊。”崔超還是先應承了下來。
趙普道:“崔公辦事我自然放心,除了百鍊鋼的技術需要普及,我們還需要煤這種材質,它比木炭溫度更高,更有利冶煉鐵器。”
煤這種稱謂崔超和李博還是第一次聽到,均道:“這是何物?”
煤炭在春秋戰國時被稱為石涅,兩漢時偶有文獻稱之石墨,不過因為開採不易,算是比較罕有。
“也就是石墨,”趙普解釋。
崔超這種世家大族出身計程車人自然瞭解的更清楚一些,他不由微微色變,“安定你若是想用這石墨煉製鐵器,耗資可就太大了。”
哪怕是他這樣的門庭,也供不出來大批次的煤炭。
“崔公放心,我知道哪裡有大批次的石墨,這事我已經著周倉去安排了。”趙普在從九江郡歸來後不久將把周倉派去黑山軍那邊疏通關係,希望可以借道去上黨郡。
如果可以擁有熟悉百鍊鋼技術的鐵匠百名,加上足夠量的煤炭,按每人七日一把的標準,費時一年的時間大致是裝備一支奇兵的。
何況隨著這些人技術純熟,也許根本不需要七日一把。
武庫一成,他就可放寬心前往京師,與尚書令盧植一起謀劃那場改變大漢王朝命運的大事件。
如今萬事具備,只等周倉年後的訊息了。
喜歡建安天下請大家收藏:()建安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