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宮變,楊廣被宇文化及等人誅殺,並且擁立楊浩為帝,給楊廣起了諡號煬,是為隋煬帝。
這個訊息傳開,各地諸侯、反王、綠林豪傑全都震驚了。
雖然都知道大隋名存實亡,即將覆滅,但楊廣只要活著一日,餘威還在,隋朝廷就苟延殘喘,沒有真正滅亡,許多郡縣,仍有固執的府兵郎將、縣令、太守,堅持自己是隋朝臣子。
因為大隋輝煌過,雖然突然江河日下,變得千瘡百孔,但許多忠君愛國之士,並不會變節,還是會愚忠下去,要在動亂中,繼續堅持自己,忠於朝廷。
這些人聽聞皇帝被宇文化及等人背叛斬殺,全都悲憫痛哭,大罵宇文化及這個以亂犯上的叛徒、奸臣。
………
洛陽城。
楊侗得知皇爺爺被弒,在朝堂當場痛哭流涕,許多大臣跟著嚎啕大哭,緬懷陛下。
大多數人是跟風哭,誰哭的越慘,越證明自己的忠心和赤誠。
一部分人是擔憂,覺得楊廣一死,大隋更撐不下去了,洛陽都瓦崗軍包圍,沒有了外援,撐不了多久,今後何去何從,感到茫然,為自己的命運傷心落淚。
只有少數老臣,是真心傷痛,忠君之心有些偏執,君臣禮節一套嚴格遵守,哀悼楊廣,惋惜大隋。
王世充得知楊廣死去的訊息後,心中狂喜,他不在害怕江都了,覺得自己吞併洛陽的時機接近成熟,所以從城外軍營匆匆趕回城內,身帶盔甲,來到大殿外,哭著進入,彰顯他的忠誠。
“陛下就這樣被叛軍害死,令人痛心,我王世充發誓,此生必殺宇文化及,為先帝報仇!”
王世充的表態,頓時吸引了群臣的附和,都要剿滅宇文化及的叛軍勢力以謝罪。
楊侗不懂帶兵,而且軍權被王世充逐漸霸佔,此時聽到楊廣死訊,六神無主,就同意了王世充的建議。
王世充積極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不如近日就用力越王為帝,我們重開朝廷,鎮壓反叛!”
群臣贊同,若是不登基,只怕軍心渙散,不再為洛陽朝廷效力了。
………
大興城。
李淵得知了楊廣被殺的訊息後,也是非常高興,這個棘手的江都皇帝一死,他就不需要楊侑礙手礙腳了。
李淵召集許多謀士,商討廢立之事,朝中留守的大臣,都認為大隋無藥可救,楊廣一死,等若隋亡,沒必要再挾天子以令諸侯,落人話柄了,不如直接改朝換代。
於是,李淵派人遊說楊侑,與其說勸,不如說脅迫,逼他禪位。
禪讓制是華夏統治者古老時期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最早發生在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記載於《尚書》之中,但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