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晟表面無異卻將微笑深藏:獨木難成林,結黨營私又何妨。
待二人一塊過大明門進午門入奉天門,同向明皇請安後,明胤出宮歸府已暮靄沉沉。簡餚素茶,穿過藻井遊廊他便一頭扎入書房。想這些天潢貴胄,規矩繁蕪,時時克勤克儉;日講經筵,常常焚膏繼晷。一朝不勝就滿盤皆輸,不敢松一絲兩氣兒。比起布衣百姓,更顯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主子,屬下有事稟報。”秋豪走到鴻圖華構的書房側門廊廡下,將袖內宣紙掏出,輕聲叩問。
“進來”。
“適才出手,見這紙陳在地上,我清楚記得這是主子三日前在書房寫的,十分疑惑為何會飛到那小孟嘗手裡,不敢擅專,只能先摸回來。”
明胤接過去,盯著一時意氣揮毫落紙的“羿”字,踟躇幾許才就著蠟燭燒滅:“既是燕子箋代筆,自然交集於萬卷屋,讓狸叔順勢査底。”
“是。”秋豪思忖片刻再道:“主子,白日聽他那番話,好像對朝廷官員,尤其是敖馬兩黨,瞭若指掌。敖馬勢不兩立,他今日針鋒相對的明顯是敖黨,若非敖黨舊仇,便是馬黨走卒。這馬萬群明著中立,暗裡早和太子援引成伴了,因而他不論是哪號人物,今日利都是向著太子的,何以鄺玉和金翼們要袖手旁觀?!”
自昌明元年伊始,大明王朝的權利中樞便跟著不倫不類。既不似前朝推行的“中書省左右大相權勢熏天進而威脅皇權制”,也不是純粹的聖祖在位晚年新闢的“六部九卿合議制”,而是一畸生畸長、挖不掉切不盡的“左右大相和六部九卿共絆共榮的體制”:名存實亡的左右大相乍看手無寸權只起到監管六部的作用,明皇看似能大權獨攬能乾綱獨斷,可事實不然。左相敖廣監管的戶、兵、禮三部的堂官早已是他的聽話活棋,加之他兩朝命臣,到處升遷門生故舊,又四處拉攏可用人才,勢力在昌明十年就已顯赫滔天何況十四年後的今夕!而右相相里為甫,一貫青松一株淡泊名利,可謂是高風竣節的“清流做派幫”幫主,將溫良恭儉讓這個褒義詞裡裡外外發揮地淋漓盡致。因而野心蓬勃的吏部尚書馬萬群,成了吏、刑、工三部的實際中的“右相”,與敖黨形成了終日以攻訐彼此為樂為主責的兩大陣營。大明王朝日盛日躁的分化習氣和魚餒肉敗的官箴,令原本明德昭昭的富庶國邦,逐日墮敗成一個暮靄窮途的黔醜老牧。
而太子明晟因長年介懷明皇終日裡想著將明胤的生辰八字,逾越祖宗法制加到皇子玉牒裡的苦心孤詣,早已積怨日深直至如今的口沸目赤。偏偏明胤還是個昂霄聳壑、高才捷足的踔絕人物,使他一堂堂東宮太子都相形見絀,何況而立之年的草包王明昊,何況先天殘疾的明炅,何況出身低微的明昰。正因明胤的威脅與日俱增,原本懷瑾握瑜的太子爺幾年前便被迫四處拉攏朝臣,冒著結黨之罪也要囊收馬萬群馬黨一干人等。
明胤:“便是太子的人,死顆卒子,焉需眨眼。”
秋豪:“今日之事,敖放必然會稟明敖廣,主子默允我們救人,除了要明示太子您不會拉攏敖黨的心跡,是否還想警示敖廣,他區區壽誕就收受百官紋銀幾萬兩的把柄又落我們手上了?”
“髒事,豈差這筆。”
“也是。屬下已查明,今日抱月樓裡並無馬萬群。”
“你倒信了?”
“嗯?”
“他不過信口胡謅,詐唬那幾個蠢奴才而已。”
亦或者,潑敖黨“髒水”,援引太子的馬黨是為激太子救人,甚至,拋磚引玉想借機攀附東宮,畢竟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雖說尚不知他哪路牛鬼又意欲何為?!明胤的直覺已然是來勢洶洶,正如來路不明的其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事實確屬如此。
然而,太子明晟眼眶高貴,區區利牙利齒的鋒芒畢露刺兒頭,豈能揉進他不啻金玉的眼窩內。不怪太子爺一時大意錯失千里馬,只能說不是一條船上的人物斷難攪和在一起。
秋豪思忖一刻,再道:“但馬黨明日,還是會藉機彈劾敖黨。”
“不會。”
“天賜良機,他們豈肯空放。”
“山東賑災款,把柄。”
“差點忘了暗樁昨日稟報的這事了。”秋豪頓了頓再道,“那,汪忠賢可會在陛下耳邊煽風餡言?他雖首鼠兩端偷偷攀著太子,到底還是宮裡娘娘的人,那娘娘可不是省油燈。春林班為他們斂財千萬,而這春林班和敖黨的群芳園、金鳳樓可是多年死對頭。”
“唇亡齒寒。”
“也是。”秋豪再次自愧弗如,“主子倒點醒了我。這京畿名樓別館,還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說抱月樓地宮一茬一茬的偷送死屍,銀樓、群芳園、金鳳樓說白了都是些攀花折柳的娼園子,春林班戲文背後實則在營銷男色,天命賭坊更是成批成批私鑄寶鈔……這樁樁件件,當真夠他們彼此揭發的。他們倒維持的好平衡!”
“平衡?!”明胤似有若無譏誚句。
平衡就是用來被打破的!
有人專為打破此平衡而進了京!
卻說今朝,皇商巨賈不是由皇親國戚壟斷,就是被高官厚祿所包攬,單說帝京,上得了檯面的名樓別館,哪個背後無靠山哪個身側無巨室。以是,敖、馬黨爭再厲害再是你死我亡,也絕不會以彼此產業鏈為軟肋去攻擊彼此。這微妙的平衡,若說為各自源源不斷的財路,很對;若說因彼此背後樹大根深的盤雜關係,亦對,畢竟即便敖馬肯因“權”去鬥倒彼此而舍掉偌大“家業”,他們背後的那幾個不參黨爭的巨室也不答應;若說因為銀子,更對,畢竟不管誰人蹲踞背後,終歸銀道為王道。銀子至上金錢萬歲。便是這清鍋冷灶世子爺,這形影板正的大明之子,不一樣樣的產業頗豐“令人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