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經濟蕭條,千里不見人煙。
趙國朝野上下,痛定思痛,覺得能夠抵擋雲國騎兵,還是得靠自身軍事實力的強大。
於是,趙國開始了軍事變法。
先是研發製造大量的戰車,用以對抗雲國騎兵。
起先,雲國騎兵不熟悉趙國戰車的威力,吃了大虧,死傷過萬。
後來,雲國騎兵有了經驗,不與趙國的戰車陣硬碰硬。
凡是遇到戰車陣,立刻撤退。
在一次作戰中,雲國鐵騎運用了滾木雷石,與趙國戰車陣來了一場血拼。
雙方死傷慘重,但云國騎兵的機動性更強。
趁著趙國戰車陣一時間無法恢復元氣,肆無忌憚的侵擾趙國城池和百姓。
自此後,趙國朝野開始討論新的軍事計劃,一定要將雲國騎兵打怕。
騎兵的機動性強。
即使有大量的戰車,可如果雲國騎兵不正面與己交鋒,那麼這些戰車將失去作用。
換句話說,戰車只能用於防禦性作戰。
這時,趙國大將聶來安提出,以騎制騎。
趙國必須發展騎兵,只有擁有和雲國一樣甚至更優秀的騎兵,才能抗衡雲國的數十萬騎兵。
一味性的防禦,只會助長敵人的氣焰。
聶來安的提議,得到了趙國皇帝的大力支援。
趙國皇帝任命聶來安為趙國驃騎大將軍,負責趙國鐵騎軍團的招募組建工作。
聶來安不負皇帝所託,克服重重苦難。
在北境開闢馬場,生養訓練大量的優質戰馬。
並在國內百姓與軍伍中挑選大量的精兵,作為騎兵苗子。
聶來安研究發現,雲國騎兵之所以厲害,一是在於馬匹的優質。
二是這些騎兵擅長騎射和揮刀砍殺。
馬匹的配種最佳化,聶來安交給了國內最大的馬販子商人。
雲國騎兵擅長的騎射和砍殺,聶來安更是大力訓練,一日不敢鬆懈。
皇帝的期望和朝臣的質疑是他最大的動力。
當然,最大的動力之源,是數百萬百姓對故土與和平的期待。
聶來安對皇帝許諾,五年可初具規模,十年可與雲國騎兵一戰,自此十五年後,趙國鐵騎可令雲國騎兵膽寒。
皇帝為了支援聶來安,將國庫幾乎耗盡,因此各方都對聶來安不看好,不斷的對聶來安施壓。
這些壓力全被皇帝一人擔下,他甚至在朝會時宣佈,聶來安的鐵騎計劃一旦失敗,他將自盡以謝天下。
如此才使得各方聲音稍弱,但各方暗地裡對聶來安仍是不滿,認為他的鐵騎計劃根本就是勞民費財,不會成功。
五年後,聶來安訓練的鐵騎已有二十萬之眾,戰馬四十多萬匹,每人騎兩匹戰馬可換乘。
除此,他們的戰力也是不容小覷。
在秋季即將結束時,雲國鐵騎又一次準時南下侵略,為了過冬,他們必須南下掠奪物資,否則他們的冬天將非常難熬。
聶來安算準時間,率領二十萬鐵騎五路包抄出擊,與雲國騎兵一決死戰。
喜歡朕法請大家收藏:()朕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