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陽點兵之戰,確實有些波折。
眼看著顧潯親自出戰,晉國將士氣勢洶洶,顧潯要一舉拿下魏國時,杜仲的屬下週濤聯和楊家後人,臨時反悔,不顧杜仲的意見,誓死反抗。
顧潯早有準備,帶兵圍剿北陽,百姓們對於魏國士兵的出爾反爾感到詫異不已,四散奔逃。
原本該是一場血戰。
可關鍵時刻,杜仲卻出現在了魏國的軍旗下方,看著逃亡的百姓,在魏軍詫異的目光下,砍斷了軍旗。
一瞬間,所有人都愣住了。
軍旗倒了,還是由杜仲親自砍斷。
軍旗是將士的主心骨,可是杜仲作為如今這小城魏國的皇帝,他卻主動砍斷了軍旗,這意思很明白。
不戰而降。
或者說本來點兵陣中就已經輸了,只是周濤等人不甘心。
他們世代忠於魏國,忠於魏桓帝,魏桓帝親自將如山令交給了九皇子,那就說明九皇子是魏桓帝則定的繼承人。
不管是九皇子也好,是晉國的宰相也好,可是骨子裡,那流的便是魏國的血液,怎能如此不戰而降。
一瞬間,所有魏兵都感覺受到了背叛。
顧潯看著站在城牆上的杜仲,也十分詫異。
難道,這些魏兵出爾反爾,不是杜仲指使?
說來杜仲也是看見了。
顧潯帶著將士,有提醒過不要誤傷了百姓,可是周濤他們卻帶領著士兵,為了奮力一搏而不顧一切。
從他接過如山令的那一刻,魏桓帝對他所說的話,和周濤他們對於如山令的執著,本身就不同。
為什麼呢,因為先後的母家實在是太強大了。
滲透著魏國的每一個枝根。
魏桓帝自己都無法扳倒對方,又何況杜仲呢?
當時魏桓帝對杜仲說的是,“魏國到了這一代,若是由太子登基,那便是燈枯油盡之時。但是,這一片土地,是魏國,還是別的國,它都是一樣的,因為這是同樣的土地。若是你能東山再起,魏國不一定是首選,你有那般能耐,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一個完完全全的,屬於自己的國家。”
從來都沒有盛極而緩衰。
正是因為盛極了,所以衰的才快,這就好比爬上坡的時候,和掉下坡的時候。
魏桓帝年輕的時候,曾經遭受先帝的驅趕,對於魏這個字還真的沒什麼歸屬感。
他也曾是魏國太子,可是他所見的所經歷的,卻是對魏國朝政的失望,但是為了活下去,他也不得不選擇同出一起,否則就是自己死。
只是當了皇帝這麼多年,才知曉安居樂業,不開戰才是最好的日子。
杜仲也是一樣。
他生下來之後不久,他的母妃便憑藉著他入了皇宮。
後來為了巴結先後,竟然能說出,“這小子怎麼能和太子相比,奴婢就是個卑賤的,他自然也是個卑賤的,哪兒能同太子有一爭。”
為了富貴,他的母妃不遺餘力的討好先後,一帶著否認他。
也正因為如此,他在宮中才遭受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