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比閔希更清楚,動力能量柱選址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在千萬年以後,星際開闢出如此多的星球資源,但滿足動力能量柱的選址條件的星球,甚至不足百分之一。
這是因為每個星球內部結構有很大不同,而滿足三十公里到五十里的地殼深度的星球就已經是寥寥無幾。
之所以對星球地殼的深度有著嚴苛的要求,這是因為動力能量柱的底部必須建立在地殼二十公里以上的地方。
否則將會影響星球內部岩層結構,但只要動力能量柱的底部距離地殼最深處超過二十公里的距離,一切都將安全執行。
這是閔希在全息實驗室模擬了無數遍之後的結果,也只有達到這個最低限度的二十公里要求,動力能量柱才能穩定執行。
但想要滿足動力能量柱底部數百度的高溫要求,能量柱又必須深入地底起碼一萬米,也就是十公里的距離。
否則最底部的溫度達不到,動力能量柱的能量轉化效率將大打折扣。
眾所周知,一個星球,越深入地底,溫度就越高,但這個溫度並不是越高越好。
尤其在溫度變高是,往往也以為著越靠近地殼之下的地幔層。
地幔層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由於放射元素大量集中,在地質作用下蛻變放熱,岩石熔融形成岩漿的發源地。
假設一個星球的地殼深度只有十公里,那麼深挖十公里之後,就會觸及到地底的岩漿,屆時將造成的禍患將是巨大的。
所以能量柱距離地幔層越遠越好,不僅要保證二十公里的安全距離,還得保證底部存在穩定的高溫熱源,這個條件不可謂不苛刻。
上一世閔希在走訪了諸多星球之後,只有百分之一的星球符合條件。
而在這些星球之中,允許開採地底資源用作科學研究的,又是少之又少。
所幸,閔希上輩子的出生地,即寄居星,政府在得知本星符合條件之後,願意相信她的科研團隊,給他們批了整個東十二無人區用作研究用途。
研究期間,也給予許多幫助,最終她和團隊花了十年,終於不負眾望將動力能量柱研發出來。
當然,滿足了三十公里的地殼深度,卻也不是越深越好,一旦超過五十公里,動力能量柱再想打入地底,就極難達到高溫要求。
而現在的地星母星,地殼深度正好五十公里。
想到這裡,閔希眼中露出一絲千帆過盡後的寧靜柔和。
隨後閔希看向水龍頭正流淌著的涓涓清泉,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這一切正是因為記憶中,姥姥故居這一處冬暖夏涼的地下泉。
星際時代擁有豐富地下水資源的星球少之又少,更多在發展的過程中,過度開採導致地下水資源枯竭。
包括日後被劃分為保護級星球的地星,地下水資源比起現在也十不存一。
但地下水,卻是比實地勘測土質情況,全息模擬實驗,更準確清晰的資訊。
尤其是地下溫泉。
在人類的眼中,溫泉,冷泉這類湧出地表的地下水資源,是對人體具備超高療效的保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