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章 靠海吃海

張冰倩、關佳蕙不明白,林陽為什麼會帶她們來平陽縣這個小地方,其實,這件事與他們在杭州旅遊有關。

在杭州的西湖邊,林陽遇到有人向他悄悄地兜售東西。

“有港島那邊過來的貨,你要不要?”

林陽一聽是走私貨,就來了興趣。

“都有什麼東西?”

“手錶、錄音機、尼龍傘、錄音帶,你要嗎?”

最終,在小販的鄙視中,林陽還是沒有買他的東西。

張冰倩、關佳蕙想不到,就是這件事,讓林陽產生了來溫州平陽縣看一看的想法。

1980年,蒼南縣這個名字還沒有出現,林陽之所以知道平陽縣有走私貨,還是他重生之前,聽在秀水街發家的那批人侃大山時說的。

準確地說,最早的走私者是平陽舥艚、蘆浦的一些漁民、農民。

他們合夥駕駛機動漁船到公海,用銀圓向港臺的走私商販,換購手錶、錄音機、錄影機、錄音帶、摺疊傘、滌綸布等日用品。

然後在舥艚、錢庫半公開出售,時間也就是從1980年的春天開始。

舥艚,是老平陽一座擁有千年歷史古老的集鎮,南接錢庫,西臨蘆浦,北瀕東海,原海岸線長達11公里。

林家院是個靠海的小漁村,臨近舥艚,水道能通往鰲江,交通較為方便。

村裡的漁民祖祖輩輩從事牡蠣殼挖運,70年代末,這裡的牡蠣殼越來越少,漁民們就把船開到了福建沿海挖牡蠣殼。

在海上,他們常常會偶遇大灣的船隻,於是,慢慢地就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為。

一船貨的利潤就達到了上萬元,暴利引誘之下,當地參與走私的人越來越多,男女老少基本上是樂此不疲。

在錢庫一條40 米長的橫街上,林陽開眼了,他總算是親眼目睹了,傳說中走私貨紅火的大場面。

人來人往,水洩不通,購買者除當地人外,還有來自溫州、寧波、麗水、金華、杭州、嘉興等地的販私者。

“這些東西在港島那邊非常普通啊!怎麼到了這裡他們這樣喜歡?”

關佳蕙的問題,聽起來確實是有些天真。

“這是貧富差距造成的結果,或者說是價格高低導致的問題,你們從這裡還看出了什麼問題?”

林陽指著那些人和貨說。

“這裡的生意看起來特別好,港島那邊也沒有這樣的景象!”

張冰倩說完看了看林陽。

“他們交易的都是一些日用品?”

關佳蕙補充了一句。

“這裡沒有吃的!”

這是關世華的看到的現實情景。

“我曾經跟關先生提起過,打算在深圳辦工廠,這一路上你們走過的都是城市,這一次算是深入農村了。”

林陽在有意引導張冰倩、關佳蕙思路。

“這滌綸嗶嘰怎麼賣?”

林陽的腳步停在了一個布攤錢。

“這些都是雙幅,2.2—2.3的尺闊,顏色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你要什麼顏色的?”

“這青色的多少錢?”

“青色的15塊錢,紅色的11塊錢,藍色的8塊錢,滌綸針織的9塊錢,的確良灰、青、慄殼色7塊錢,這些都是一米的價格,你要多少?”

“我看看其他的東西再過來!”

林陽藉故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