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細看,世界逐漸在眼前分成兩份。
一份是被燈光點亮的夜空。
一份是夜空之後,‘一滴’淡紫色液體被地球‘引力’所捕獲,朝著楊巔所在方向落來。
“維度間隙、維度侵蝕,原來是這樣一回事。”
說的簡單易懂點。
如果把宇宙比作湖,那湖面所在,就是可以被人用肉眼觀測到的宇宙空間。
再把各個星球比作葉子,可觀測宇宙,就是無數葉子在湖面飄蕩。
無邊無際的湖面上,有無數葉子的在散發著自身存在感,也有有無數葉子隨波逐流。
原先的地球,就是湖面上一片沒有重量,隨波逐流的葉子。
直到有一天,也就是11年前,空間研究院觀測到了地球這片‘葉子’存在。
為了展現自己存在感,葉子有了重量。
所以以它為中心,湖面上泛起了一圈新的漣漪。
漣漪啟用了怠惰物質,讓地球產生了靈氣復甦,世界自此變得不一樣。
有了重量以後,為了讓自己不墜入湖底,地球這片葉子開始在湖面上運動。
於是漣漪不斷以地球為中心泛起,開始跟其他葉子泛起的漣漪對抗、碰撞。
其中有一片名為蜥蜴人異星的葉子率先承受不住,自身散發的漣漪出現了疏漏,導致它被地球散發的漣漪所衝擊。
維度摺疊侵蝕,就此展開。
屬於蜥蜴人異星的物質,也就是土地和空間,開始被地球捕捉。
在此期間,名為地球的葉子變得更加活躍,質量也逐步增加。
這就導一些早在漣漪對抗中失敗,已經沉入水中的葉子碎片(維度侵蝕後殘留的星球、世界殘骸),被地球這片葉子所吸引、捕捉。
也就是維度間隙裡的星球碎片,墜入地球。
一個好訊息,一個壞訊息。
好訊息是地球自身質量不大,只能吸引到湖面之下‘表水層’,也就是淺層維度間隙的星球碎片。
這種星球碎片裡存在的生命體,一般不會很強。
畢竟強就代表本質高,質量重,是現在的地球不能捕獲的。
濱海火山公園那個星球碎片除外。
那就是一個單純的意外。
壞訊息,還是地球自身質量不大。
質量不大,代表散發漣漪強度有限。
碰到質量高的‘葉子’,怕不是要被它激發出的漣漪一下子拍死,被它維度侵蝕。
“所以地球老媽不行啊,還是得靠我們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
怎麼發揮主觀能動性?
化自身為利刃,打穿其他葉子散發出的漣漪,打進其他葉子上。
把那葉子質量打沒了,它散發的漣漪自然就弱了,地球散發出的漣漪就能第一時間撲上去。
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