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又是一年中秋圓月,不知何時,銀白的月光如流水般的撤向了窗前,靜靜地傾瀉在大地上,為大地披上了一件白色紗衣。整個姑蘇城都沉浸在濛濛的月色當中。
唐逸帶著沈清柔和許蠻蠻一同中秋遊玩南潯這座城鎮,小橋流水,船兒搖弋,三人坐在船裡遊看岸上風景,隨處都可以看到做月餅、繪燈籠、賞花燈、猜燈謎、放河燈活動。
南潯一直以古鎮著稱,千年古橋、百年民居,豪門巨宅、江南園林的建築風格和風貌,待得船兒到岸,三人便向著小蓮莊走去。
進來連莊,可惜荷花已謝、留得殘荷聽雨聲。
賞了雨中荷、跨過青石小橋,穿過青石板的街巷,古色古香的傳統街巷,踏入紅磚壁臺光影之間,感受的是歷史文化建築的融合與厚重,有種夢迴千年之感!
或許是因為即將離開江南,唐逸也沉浸了這古色古香的建築中。
“柔兒姐姐,前邊有月餅。”許蠻蠻忽而高興說道。
沈清柔美眸看向遠處,南潯的月餅都是用木月餅模製作而成,把對最愛的親人的思念,融入香甜的月餅裡。
三人便在一座亭榭外邊稍稍停留,溫一壺桂花酒、幾碟南潯小點橘紅糕、吃著做的月餅,美酒桂香賞月廳閣樓哦、醉香雲外飄!
唐逸看著如此月色,忍不住仰頭暢飲,看著如此富庶盛景,倒是有幾分愉悅之意。
江南地區從開朝以來都是大乾經濟比較富庶的地區之一,這得益於從大秦開始直至大唐滅亡這期間長達兩百多年的南北分治的政策,同時在這兩百多年間,江南地區的人民生活也比較安定,並無太多的戰亂紛擾,自此江南區域便奠定了自己的經濟地位。正是由於經濟上的繁榮與生活上的安定,江南也成為歷史上無數的文人墨客趨之若鶩的地方。
在這裡你可以找到許多聞名遐邇的文人所留下的足跡。
比如大唐時期大名鼎鼎的大詩人白易就曾在這裡逗留過,更是在多年以後回憶此地之時留下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樣的千古名句,而原本就是大唐一國之君的李日立也留下了“船上管絃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的千古名句。
有時候看著如此盛景,唐逸心裡邊也會做著更深層的推論。自大乾以來的江南經濟,在唐逸看來被已經可以稱為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
所謂“江南”的地域概念,一般指環太湖流域,也就是長江三角洲區域。如此的大乾時期的江南涵蓋江南六府,即蘇、松、常、杭、嘉、湖,外加太倉州,也稱“八府一州”,即在江南六府的基礎上加鎮江、江寧,更大一點的範圍則涵蓋現今的滬寧杭地區。
如此大的地域,使得江南成為大乾的非常重要的要塞。
大唐時期,江南人口約有兩千萬;如今大乾盛事,江南人口數量可謂是達到高峰,有三千六百萬,耕地面積則有四千五百萬畝左右,具有豐富的勞動力和耕地。江南農業之發達,早已大唐,已是國家糧倉,如今大乾時期則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
而且,加之聖上開始有目的大運河開鑿,使得南糧北運得以實現,國家財政收入、軍事物資補給均得益於此,有詩人稱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如今江南紡織品行銷天下,出口南洋、東南亞,有“衣披天下”之稱,松江更是成為棉紡中心,有“織造尚松江”的說法。過去認為江南每年輸出棉布四千萬匹,
但是,唐逸根據許蠻蠻提供的資料推測,光是松江一地,其商品棉布產量就有兩千萬匹,價值約白銀三百三十萬兩!
隨著大運河的開鑿,江南的經濟模式也開始有所變化。
許蠻蠻昏迷那幾天,唐逸接觸整個江南棉紡行業,有了大概的瞭解,在江南,棉花的市場率是接近百分百,水稻的市場律是百分之五十,均遠高於大乾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江南的農業產品的高度商品化。
但由於人口倍增,而耕地增長几乎停滯,人均糧食產量實際有限,如此推測下去,接下去江南可能會跟明清之際一樣,非但不是糧倉,反而還需要從兩湖等地大量進口糧食,以布易銀,以銀易糧。一部分銀子用於繳納地丁銀,而糧食除了食用,更多地是完成朝廷的漕糧指標。
在這種模式下,江南經濟不再是傳統的自給自足式經濟,而是和市場緊密聯絡的。
如果按這樣發展下去,就農業生產關係上,江南農民以佃戶居多,但長期租種使得其有田面權,即土地永久使用權,這種田面權還可以交易,併成為地主不能輕易剝奪的東西。
喧譁熱鬧,彩燈懸掛的晉河沿岸,有著身穿上衫儒服的文學才子搖頭吟詩朗誦;更遠處則是文墨畫家手製墨筆,在白色宣紙之上行雲流水,不一會兒,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街景畫作躍然紙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街上頭上邊隨處可見書生秀才,互相點頭行禮額首問候。街道上邊的商戶小販,早已掛起橫幅配合宣傳,晉河岸邊的花柳樓閣,更是夜夜笙歌燈火不滅。
但在如此熱鬧的氛圍之下,遠在西城的許家府邸,少了往日的熱鬧氣派,更多的則是悽清冷寂,許家接連兩次遭遇重創,再加上許榮富先是得了七日風症,再然後二夫人被浸豬籠,最後許蠻蠻遭受毒害,每一件事情都無異於是雪上加霜,現在的許家情況,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許家上下早已是弄得人心惶惶心神渙散。
過完中秋之後,前往天都的事情便提上議程,這幾日唐逸坐在屋簷底下看書,院落外邊若是有家丁經過,他們一改往日躲避瘟神似的,總會探進頭來向唐逸微笑問好,就連丫鬟們也變得熱絡的許多。
一切之前離開的終於是在第二天傍晚回到了許家,其他的尋著藉口跑開的三姑六嬸也都悉數迴歸,之前看向唐逸沒有什麼好臉色的堂兄堂妹,儘管對待他態度依舊冰冷,但言語之間似乎多了幾分敬重,只是眼神看向他的時候,滿是複雜難言的內容。
畢竟,唐逸如今不再是入贅許家的身份,但從許榮富的態度看,似乎有意將許蠻蠻嫁給唐逸。而許家現在是許蠻蠻說了算,這意味唐逸以後便是許蠻蠻的枕邊人。這讓其他一些從未正眼瞧過唐逸的,許家二少爺、三姑六嬸終於是在心裡敲響了警鐘——這位姑爺可不是一位遊手好閒混吃等死的主!
但眾人依舊是內心矛盾的,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唐逸。
“只要利益沒有受到衝突,便隨他去吧。”
最後眾人終於是找到較為可笑的藉口,來努力說服使自己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