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游三大古渡之一——最西端的茅津渡的大陽橋附近,
滿身大汗和血腥味的亳州捕盜使,淮東守捉軍右廂都監的方臘,用一隻長筒咫尺鏡遠遠眺望著,遠處河口和水面上依稀的橋渡輪廓,並沒有被佔據和設防的跡象,心中一塊大石頭總算是徹底落了地;
卻又絲毫不敢停歇的催促起,那些看起來同樣滿身塵泥與倦色的麾下將士;就地檢查武器和整頓陣形,做好馬上迎擊來敵的一應準備。
這次不管他有怎樣的理由和苦衷,無論如何在戰時出擊失期始終是難逃其咎的重罪,但好歹總算是緊趕慢趕的,給了他有所挽回和補救的機會。
這可是他第一次在戰場上獨立當此大任,就出了這種意外和狀況,他可謂是有些運氣不濟了。誰知道這麼一次輕裝的百里急行軍,居然會迎頭撞上敵軍滲透過來的一隻偷襲偏師。
匆忙趕路的兩邊人馬,甚至連外圍的前哨都才剛發出警哨,就在已經猝不及防得在狹窄曲折的穀道轉角里,以不足數十步寬的距離給遭遇上了,
頓然在這梘山與三餚山所形成的不知名穀道當中,爆發成一場狹路相逢勇者勝式的激烈血戰,
在地勢不利相對的情況下,他們稍加擊退敵軍的先手伏屍上百之後,方臘就以多年老行伍的經驗當機立斷,用代步的騾馬及其背上的駝帶為掩護和移動工事,輪番交替且戰且退的將再度湧過來的敵勢,引到相對寬闊一些的峽間內。
這時,留在後隊的第一批投彈手已經倉促整裝俱全,而在峽邊兩側的裝上銃刺和挺舉短矛的白兵掩護下,排好了一個不怎麼規整的倒八字反擊陣列。
然後一亦乘勢追擊而來的敵勢先鋒出現,就被堪堪掠過友軍頭頂而迎面投擲而來的參差不齊爆彈,給炸的人仰馬翻散亂不成陣形了。
然後更多的銃手也已經在後陣一層層的橫隊具列完成,待到重整旗鼓的敵勢再度一鼓作氣的舉牌持盾殺將過來,迎接他們的就是越來越發密集和整齊的排射彈雨。
霎那間就在這數十步寬而亂石凹凸的峽間之內,銃聲大作血流成河而屍壘如山,而因為山峽曲回折轉處遮擋了後方的視界和影響了後隊的額判斷能力,以至於他們以無比血勇之態不斷投入和奔湧過來,隨即又被擊倒轟殺的敵兵,很快就將地面太抬高起來而形成一座臨時的血色矮坡。
而當方臘所部將裝載在馬背上輕裝短管的山炮,也卸下來而組裝起來就地投入使用之後,穿透了震天廝殺聲的連發炮聲轟鳴,也撕碎和打破了對陣之敵的最後一絲僥倖與奮勇如潮的鬥志。
然後是在數列短矛和銃刺的齊列推進下,輕鬆的越過那些屍體構成矮坡,又沖垮了那些試圖蹲伏在曲折峽道邊沿上阻截的敵軍健銳,將他們淹沒在擲彈所激濺而起的煙火與碎石當中;
而後,呈現出某種頹勢和疲態敵軍,在峽道被突破和展開之後所陷入的下風和劣勢,就被進一步的擴大而再也沒有辦法挽回來了。
這一刻他們就像是被衝散的羊群一般,雖然還有不乏血勇和膽氣計程車卒,三五成群隱藏在淮軍推進路線上的山石與草木叢中,侯待著緩緩列隊而至的淮軍靠近,而大聲怒吼和咆哮著奔殺出來;
然後就被挺立如叢的尖刺給戳殺挑翻在當場,或又是被迎面放射的彈雨給達成了血葫蘆和肉篩子;而如同螳臂當車一般的絲毫沒有起到多少阻敵和拖延,破陣與騷擾的效果。
而遠出那些逐漸逃遠之後,又一遍遍試圖聚集在一起重整旗鼓的大部敵勢,也被貼沿著峽地寬窄而推展開來銃矛橫陣的輪番排射,給一遍遍的削弱和重新打垮。
乃至到了最後,那些散亂的殘敵幾乎像是被持續不斷的綿連打擊,給消磨掉了最後堅持計程車氣和神志一般;其中一部分在少數將官的領頭下,紛紛的返身自殺式的撞投在彈雨和刺叢間;嶺外剩下的部分,則沿著山峽漫山遍野逃得到處都是,直到力竭撲地而成為俘虜,或是從藏身處被驚嚇、搜尋出來而擊殺當場。
方臘也由此一次才知道,原來裝備火器的戰事還可以這麼輕易的方式打下來。
不需要反覆的指揮和臨陣調遣,只要日常裡足夠日次往復到令人機械麻木的操訓手段,和最基本的戰陣列隊變化協同,就可以以足夠數量火器堆砌而成的殺傷和威勢,主導一場戰鬥的演變和發展趨勢;乃至用相對簡單而省心省事的方式打完一場突然遭遇和爆發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