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大營,臨時搭建的製備所中。
“軍中所有配備銃器的故障率,居然還有百分之六……”
我驚訝的看著前面的工案上,已然有些變形的槍管。
“這也未免高了點把……”
“一百隻里居然有六七隻是打不響,若到了戰場真要命的”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新洲人孔吉吉兼副材官,饅頭汗水的努力對我辯說道。
“官軍移過來的軍制銃器,雖然號稱國標,但是質量也參差不齊……”
“依照年分批次不同,其中鑄件,鍛工乃至手工消磨的成色皆有……”
“甚至還有用鐵板卷合的樣子貨……”
“就算最後只取用其中的還算管材……但因為工藝火候上的差別”
“也有不少明眼看不出來,非得專門精細工具測定,才能現的瑕疵”
“而且還有些紕漏,非得經過各種裝藥的壓力測試之後,才能凹顯出來啊……非事我們不肯盡心”
“我明白了……”
我心中嘆息到,來自官方的如此品管和態度,難怪火銃在南朝一直未得重視,也始終不成氣候啊。
“我會追加給你材官下屬的整備所,兩倍的人手和資金,還有工坊裡水力機械的使用權”
“你和你的人,不管用水力打磨削切也好,人工手動調教也好……”
“但是這個故障率一定要給我降下到千分比去……”
接著,我在前大匠沈嶽那裡,看到一個矗立在地面上的碩大實物模型。只是四面被用各種類似防護網的東西,罩起來
他正在和一群匠師學徒,緊張忙碌調教著,根本沒空過來理會我。
“這就是礦山中抽水用的鍋騾機麼……”
“噪音還是大了點啊……”
我自言自語道。
這家看起來就有些不明覺裡,充滿某種多卯蒸鋼風格的造物,從多個位置不停的冒著水汽和灰煙,位於下部的爐膛就幾乎佔了大半的體積,其中火光熊熊,哪怕站在遠處也覺得熱力逼人,滿身汗水的徒工正在翻鬥一般門蓋,給其中新增這煤和水。
然後經過管道迴圈,轉化成澎湃湧動的出力,透過類似火車輪軸的往復持續運作,帶動一組測試用的傳動齒輪,以和旁邊作坊裡全負荷運轉的水力機械,進行各種資料上的比對參照。
放下一個大號的軍士溫度計和水壓計,沈嶽拉著我,一直退到不遠處的一堵隔牆後,才用正常說話也能聽見的聲音道
“別看它尺寸還有這麼老大一塊,這可是我參照礦用的機構原理,縮簡過的東西……”
他就像是介紹自己心愛的兒子一樣介紹這件作品。
“各種管線的佈局和構件的強度,都是重新設計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