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道:“因保唐僧,路至天竺國界,鳳仙郡無雨,郡侯召師祈雨。老孫呼得龍王,意命降雨,他說未奉玉帝旨意,不敢擅行。特來求旨,以蘇民困。”
四大天師道:“那方不該下雨。”
悟空笑道:“該與不該,煩為引奏引奏,看老孫的人情何如。”
葛仙翁道:“俗語云蒼蠅包網兒,好大面皮!”
許旌陽道:“不要亂談,且只帶他進去。”
邱洪濟、張道陵與葛、許四真人引至靈霄殿下,啟奏道:“萬歲,有孫悟空路至天竺國鳳仙郡,欲與求雨,特來請旨。”
玉帝道:“那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觀萬天,浮游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餵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於披香殿內。汝等引孫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斷,即降旨與他;如不倒斷,且休管閒事。”
四天師即引悟空至披香殿裡看時,見有一座米山,約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約有二十丈高下。
米山邊有一隻拳大之雞,在那裡緊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
面山邊有一隻金毛哈巴狗兒,在那裡長一舌,短一舌,那面吃。
左邊懸一座鐵架子,架上掛一把金鎖,約有一尺三四寸長短,鎖梃有指頭粗細,下面有一盞明燈,燈焰兒燎著那鎖梃。
悟空不知其意,回頭問天師曰:“此何意也?”
天師道:“那廝觸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雞嗛了米盡,狗得面盡,燈焰燎斷鎖梃,那方才該下雨哩。”
悟空聞言,大驚失色,再不敢啟奏,走出殿,滿面含羞。
四大天師笑道:“大聖不必煩惱,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驚動上天,那米、面山即時就倒,鎖梃即時就斷。你去勸他歸善,福自來矣。”
悟空依言,不上靈霄辭玉帝,徑來下界復凡夫。
須臾到西天門,又見護國天王,天王道:“請旨如何?”
悟空將米山、面山、金鎖之事說了一遍,道:“果依你言,不肯傳旨。適間天師送我,教勸那廝歸善,即福原也。”
遂相別,降雲下界。
那郡侯同三藏、大小官員人等接著,都簇簇攢攢來問。
悟空將郡侯喝了一聲道:“只因你這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冒犯了天地,致令黎民有難,如今不肯降雨!”
郡侯慌得跪伏在地道:“老師如何得知三年前事?”
悟空道:“你把那齋天的素供,怎麼推倒餵狗?可實實說來!”
那郡侯不敢隱瞞,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獻供齋天,在於本衙之內,因妻不賢,惡言相鬥,一時怒發無知,推倒供桌,潑了素饌,果是喚狗來吃了。
這兩年憶念在心,神思恍惚,無處可以解釋,不知上天見罪,遺害黎民。今遇老師降臨,萬望明示,上界怎麼樣計較。”
悟空道:“那一日正是玉皇下界之日,見你將齋供餵狗,又口出穢言,玉帝即立三事記汝。”
唐僧問道:“是那三事?”
悟空道:“披香殿立一座米山,約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約有二十丈高下。
米山邊有拳大的一隻小雞,在那裡緊一嘴,慢一嘴的嗛那米吃;面山邊有一個金毛哈巴狗兒,在那裡長一舌,短一舌的那面吃。
左邊又一座鐵架子,架上掛一把黃金大鎖,鎖梃兒有指頭粗細,下面有一盞明燈,燈焰兒燎著那鎖梃。直等那雞嗛米盡,狗面盡,燈燎斷鎖梃,他這裡方才該下雨哩。”
三藏道:“似這等說,怎生是好?”
悟空道:“不難!不難!我臨行時,四天師曾對我言,但只作善可解。”
那郡侯拜伏在地,哀告道:“但憑老師指教,下官一一皈依也。”
悟空道:“你若迴心向善,趁早兒唸佛看經,我還替你作為;汝若仍前不改,我亦不能解釋,不久天即誅之,性命不能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