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他再以水之鏡,借用七條河的喝水,從山上澆淋而下。
用熱脹冷縮的科學方法,這一下子,大山表面那些東西都嘩嘩墜落,露出了本來面目!
——一口大鐘!
果然,這山果然不是山,而是一口大鐘。
這鐘黝黑無比,上面刻畫著古樸的花紋,其顏色和花紋之中處處滲透著大氣沉穩。
而這鐘的下方,恰好就是翹起了七個角。
那翹起的角,被裡面的水流一衝,也就形成了七條河。
“原來是這樣。”看到這一幕,孟猊恍然大悟。
“噹!”
射出入邪劍,在大鐘上狠狠一撞,火花閃現,聲音洪亮。
大鐘沉穩,大巧不工,質奪造化,連入邪劍也害不了它分毫。
就防禦力而言,此鐘的確算是至寶。
“這鐘的存在,只怕也有幾千上萬年了,早已經是無主之物。也好,我若能收了這鐘,也能當成一件法寶,說不定還能日後助我一臂之力。”
“噹!”
“噹!”
“噹!”
連敲三響,那鍾嗡嗡不覺,接著那鍾內還船出梵音彌唱,似有無數的僧人在裡頭念著經文。
傳說若在寺院裡,寺院的鐘不能亂敲!鐘聲,不但能召集僧眾,還能直通地獄。晚暮敲鐘叫幽冥鍾,鐘聲可以直達幽冥,會驚動幽魂,所以不能亂敲!
據傳,寺院撞鐘傳統源自於南朝梁武帝,他曾向高僧寶誌和尚請教:“如何才能擺脫地獄之苦?”寶誌和尚回答:“人的苦痛不能一時消失,但如果能聽到鐘聲敲響,苦痛就能暫時停息。”於是,梁武帝就下詔寺院每日要撞鐘。
寺院的鐘依其用途可分為梵鍾、喚鍾兩種。梵鍾專司召集眾人,或為朝夕報時之用;喚鍾則為法會、節慶通告佛事開始之用。其實,鍾也是寺院裡的號令,舉凡日常的起床、吃飯、睡覺,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禮佛等等,都是以鐘聲為訊號。
敲鐘也有講究,晨曉敲鐘,是警醒世人自無明長夜中覺悟;晚暮敲鐘,是喚醒世人的昏暗迷惑,又稱為幽冥鍾。
寺院敲鐘是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晚上先擊鼓再敲鐘,一邊擊鼓一邊持咒,擊鼓後再敲鐘,晚上的敲鐘先慢後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覆三次,計一百零八下。早上則反之,先敲鐘後擊鼓,鍾先快後慢。
至於為什麼要敲一百零八下,有三種傳說。
第一種出子《易經》,《易經》認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數,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第二種是佛教認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一百零八次,則除盡人間所有的煩惱。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唸經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第三種是撞鐘一百零八下,即為一年之意。因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五日一候),共一百零八,象徵年年迴圈不息,天長地久。
孟猊想著,自己剛才連敲三下,古鐘就響起了梵音鳴唱,可若連敲一百〇八下,附和規理,又將會如何?
喜歡我的完美女神請大家收藏:()我的完美女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