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9章 滑州水患

過了幾日,洪水漸退,孫冕帶著王嘉言等一干官員來到現場,他一見吳夢便抱拳道:“吳先生,老夫愧不聽先生之言遷移百姓,讓眾人橫遭此禍。”

吳夢急忙還禮道:“知州嚴重了,現在也不遲,知州打算如何?”

孫冕望望洪水退後的一片狼藉道:“不等朝廷的批文了,老夫這就將五六百戶人口送至海邊碼頭暫住,此處就按上次的輿圖開挖,治好一處算一處。”

吳夢笑道:“孫知州,當心朝中的臺諫奏你個私自行事,藐視朝廷。”

孫冕豪邁的大笑道:“又能把老夫如何,最多便是去職罷官而已,老夫六十餘歲也快致仕了,怕個甚。”

.........

河南府滑州,黃河大堤上,知州馮守信在河堤上巡查,他本是侍衛步軍都虞侯,黃河在滑州決口,他聽聞家鄉水災,便自告奮勇來治水,官家遷他為滑州修河總管,兼知滑州。

到任後他帶著萬餘名官兵只用一日便堵上了黃河的缺口,頗為志得意滿。

馮守信正捋著鬍鬚看水,大堤上跑上來一名軍士,氣喘吁吁的跑到馮守信面前叉手行禮道:“知州,朝廷六百里加急。”

馮守信一聽是六百里加急,情知定是要緊事,趕緊開啟火漆封印,抽出急令一看,卻是令他速速撤離此地,百姓和糧倉分別撤往四周的高地,言稱八月此處將再度決堤,從速行事云云。

馮守信一看大怒,老夫在此處辛辛苦苦堵上決口,讓災民返鄉,朝廷一聲令下就將自己的辛苦付諸東流。

旁邊的通判見他臉色不善,抱拳問道:“知州,朝廷有何急令?”

馮守信把急令遞給通判,轉頭看著遠方,剛剛退去洪水的田地裡,一群群的百姓們缺牛少馬,正用人力拉著耙犁搶耕農田,準備栽種冬小麥。

禁軍和廂軍軍士們也手舞鋤頭耙子,幫著開挖排水渠,見此熱鬧的耕作景象,馮守信實在不忍心打破百姓們的希望,將他們趕上山。

通判看完急令,問道:“知州,朝廷這等急令卻是為何?我等辛辛苦苦堵上決口,勸著百姓返家,如何能說撤離便撤離,豈不是一番辛苦全白費了。”

馮守信搖頭道:“這又不知是哪個大臣進了讒言,或是又有哪個大仙給了預兆,這並未發生之事官家為何就如此信之。不行,我等不可寒了百姓們的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不可說撤就撤,老夫這就寫個奏疏送回京師。”

說罷匆匆跑下了大堤,回衙署去寫奏疏。

七月五日趙恆才收到馮守信的奏疏,閱後勃然大怒,這傢伙居然擅自違抗詔令。

趙恆冥思苦想了一番,想起了對水利素有作為的陳堯佐,當即把直史館陳堯佐召來,面授機宜,遷他為知滑州軍事,總管撤離百姓一事。

同時詔令馮守信為同知滑州事,去掉了知“軍”事,等於是免除了他的軍權。

陳堯佐字希元,閬州閬中人。北宋水利專家、書法家、詩人,前左諫議大夫陳省華次子,父子兩人都是治水能臣。

陳堯佐此時已是五十六歲的高齡,他一開始還雲裡霧裡,聽完趙恆的叮囑後知道事情緊急,夜裡準備一番,翌日一早,便騎著快馬出發。

日暮後陳堯佐便趕到了滑州。歇息了一夜,他來到衙署,向馮守信傳達了朝廷的詔令。

馮守信苦笑道:“希元,老夫被罷黜一官事小,百姓的辛苦事大,官家又是受了哪路神仙的提點,能未卜先知,下此荒唐之詔令。”

陳堯佐搖搖頭道:“此事卻並非什麼神仙指點,乃是獻上滅蝗、石炭煤爐之法的那位吳先生所言,官家篤信,故命老夫來撤離百姓。中孚兄,我等還是寧可信其有好些。

這可不是小事,若是再度決堤,幾十萬百姓受災,賑災糧倉同樣保不住,朝廷可是再也承受不起了,這幾年連年災禍,不是旱災就是水災,蝗災地震,歲歲不斷。現下朝廷哪有多少餘糧,到時只怕百姓們易子而食的慘劇又會發生。”

馮守信站起來對著陳堯佐抱拳勸道:“希元,老夫正是慮及此事,才命百姓返鄉搶耕,減輕朝廷的糧食賑濟。但如今朝令夕改,又如何向百姓交待?希元,你乃是懂水之官人,不如上大堤看看再說。”

陳堯佐很是為難,他今歲因貢舉之事被奪了工部郎中一官,如今若是再公然對抗官家,只怕會一擼到底,且若是那吳先生言中,自己可就百死莫贖了。

想到此處他咬了咬牙拱手說道:“中孚兄,你我還是同心協力將百姓撤離吧,也不瞞你,單州、廣濟軍、徐州低窪之處的百姓也在撤離,田地裡還未熟透的糧食亦在搶收,此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