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了燕皇當晚帶人逃走的福氣,西秦的人馬順利攻進隨州的過程中,從從始至終都沒有遇到太頑固的抵抗,所以傷亡甚少。
而有趣的是,這次的逃亡匆忙,又在深夜,有許多的官員在夜間睡得昏昏沉沉,毫無知覺。
等到明早一覺醒來後,才發現局勢已經變得天翻地覆,而且自己被陛下遺棄了。
在王朝生死存亡之時,君王卻一聲不吭的拋下臣子跑了,誰都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這種事情,真是丟臉至極,正因為他們是大燕的臣子才更覺得無語。
在隨州城內的官員都沒有離開,倒不是不想跑。
因為他們的訊息得知的太晚了,還來不及離開,西秦的人就已經佔守了城內和城外,他們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再想離開是難如登天。
在這種形勢下,這些舊臣子無疑是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地位。
大燕名存實亡,那他們這些達官貴人如果想要繼續安享榮華富貴,不隨著舊王朝而煙消雲散,當然只有投降西秦世子檀逸之這一條路。
但是人除此之外,總還要顧念些名聲。
大家心裡都是明白,除了降,就是死,但還是忍不住猶豫。畢竟降臣有失氣節,會被後世人戳脊樑,心裡一陣忐忑,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
尤其當清晨時,這些大臣全都受到了檀逸之的召見,氣氛更加微妙。
沒有人知道檀逸之與他們說了些什麼,不過這些大臣全都納降,無一例外,而且還願意捐出了自己的全部家財來賙濟窮人。
這些人向來把錢財看得比命還重要,寧願不要性命,也會留著錢。
之前在金陵時,賑災無糧,國庫缺錢,燕皇讓他們慷慨解囊捐助一些,面對著這位隨時會有雷霆之怒的帝王,這些人都能各種打哈哈混過去,死活不捐,可想而知有多麼大膽。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可是這些人大多是一毛不拔的。
要他們的一些錢,比要他們的命還費勁,其中的多數人吝嗇到極致,平日裡裝的清貧樸素,恨不得穿著打補丁的衣衫出去給別人展示自己有多清廉。
結果一回府就是大擺宴席,桌上盡是山珍美味,私宅裡的大廚足可以媲美於皇宮內的御廚。
奴僕有上百人,姬妾成群,私藏的歌女舞女更是不在少數,已經富得流油,饒是這樣還不滿足,還吝嗇的要死,一文錢都恨不得掰成兩半去花。
燕皇當政時,自身不正派,上行下效,朝堂裡便是這種風氣。
金陵的大臣多數都是這種作風,即便一開始不是的,後來也慢慢被同化了。當中有清流,例如吏部尚書蕭廷,但是這種人屈指可數。
沒有人知道檀逸之使出了什麼手段,才能讓他們乖乖交出所有的家產,而且有的人自願告老還鄉,有人自降官職。
這件事在隨州城引發了轟動,進而傳到了附近的州縣,訊息所到之處,順便把還在路上逃亡的燕皇氣了個半死。
西秦的兵馬入駐隨州,撲滅了行宮的大火,釋放了牢獄裡所有無辜的犯人,之前因為齊王一案還沒有處決的犯人都被放了出來,安撫百姓。
當然,齊王慕容晟除外。
不過檀逸之知道了他的下場後,也不由得感慨一句燕皇是真的狠,對自己的皇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別人了。
因為還要收拾殘局,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所以檀逸之並沒有立刻帶兵去追逃跑的燕皇慕容烈等人。
而燕皇帶著上千名禁軍一路奔逃,馬不停蹄,在與南越王赫連鈺的路上會和,期盼著能借此一役翻盤,再奪回屬於自己的江山。
行宮內的大火已經撲滅,這件事本就是蕭易安派人去做的,放出假訊息之後,再在深夜時分燃起這麼一場大火,讓人以為燕皇想要燒了行宮是確有其事。
只有這樣,那些太監和宮女才能在禁軍救火的時候成功逃跑,畏懼心是會傳染的,只要有一個逃的,其他人也會跟著逃跑。
看到行宮裡的人四散奔逃,更能弄得更加人心慌慌,即便是原來不想逃出宮的,估計也要跟著逃了。
城內城外一片混亂,有了這種大勢已去的感覺,才能讓燕皇心如死灰,做出錯誤的決定,繼續像是懦夫一樣逃下去。
那些關在行宮的側殿裡單獨審問的特殊犯人,都沒有來得及處理,任憑他們被吊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