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江都國易王劉非近些天來每日拜訪董仲舒,讓他有些不勝其煩,這個驕奢的侯王總是在自己授課講學時,打斷深陷於儒家經義的學子,橫起來簡直不像話。
可他畢竟是佔據前吳國之地的江都王,董仲舒根本沒有拒絕之餘地,既已為江都國相,就得為他效力,既便是他不守禮,但自己還是得依禮辦事、做人。
劉非待他還是很不錯的,拋開蠻橫不說,劉非禮賢下士這一套足夠讓他享受士子的驕傲,他不僅喜好武力,還愛招攬門客,這一點與其他侯王並無不同,既便他是當今皇帝的哥哥,當年七國之亂立功,深知其中諸侯王坐大之弊,也不能免俗。
作為諸侯王,守江都時,劉非知道董仲舒是個大儒,並能用儒家大禮匡正他的過錯,不但沒有為難董仲舒,而且對董仲舒非常敬重。
他採納江都相董仲舒提出的一系列治國方略,不僅一改過去王室成員狂妄驕奢、不軌圖謀,而且盡守臣職,忠君效祖。
這一點讓董仲舒在向劉徹上書時,便多了一項內容,就是談論儒家在江都國的推行情況。
雖然他不理解劉徹回信中所說的百家爭鳴,儒家僅僅為首,但這並不妨礙他對儒家推崇,只是研究中多了其他學說的要素。
在這裡,董仲舒收了很多弟子,這群人大多來自有名望的家族,他可以料想,等他們學成之後,儒家便會遍地開花。
各地官學開始在皇帝有意無意下,多了許多其他內容,有道經、刑法、墨學、算術等等,這讓董仲舒吃驚的同時,又對自己被召回京師感到遙遙無期。
輕嘆一口氣,把思緒轉到當前,翻開手上紙張,董仲舒越看眉頭皺的越深,江都王居然要自己教他兒子劉建習讀經史,代任江都國太子講師!
對於江都易王劉非的兒子劉建,不僅是劉非他自己恨鐵不成鋼,就是董仲舒也是嫌棄不已。
劉建他年紀不大,僅僅只十二歲,但要是在江都國談起他,人人都會聞名色變,他所做的盡是面上一套背後一套,雖從小在王宮長大,養尊處優,但為人放蕩不羈,荒淫無恥,無惡不作。
要他教這樣一個人,他是不願意的,所以他提筆直書自己忙於國事,專心儒義與授講公羊春秋,愛莫能助。
推開屋門,發現弟子呂步舒就在門外,奇怪道:“你有事麼?為何不敲門?”
“弟子怕擾了夫子,這才在門外等候,待夫子處理完所有事務再見也不遲!”呂步舒恭恭敬敬道。
微微點頭,董仲舒又道:“凡事有輕重緩急,也不必太過拘束,若是因禮而壞事,也同樣非善!”
“弟子受教了!”
“說吧,有何事找為師?”董仲舒笑著說道。
“主父偃他有事找夫子商量,拖弟子來與夫子言說,請求見夫子你一面。”呂步舒開門見山道。
把門輕輕合上,再走下臺階,董仲舒問道:“是那個幾月前拜在我門下的新弟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