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章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雖說知道黛玉回來了,但於陳景書來說並無什麼區別。

總沒有說他知道黛玉回來就巴巴的跑去林如海府上要見面的,那成什麼事兒了。

因此陳景書倒是每日照常讀書,逢休息的日子要麼騎馬射箭,要麼去濟養院找盧克思,兩人一起想想還有什麼生財的路子。

吳氏雖然提醒陳景書說黛玉回來了,卻也沒有讓陳景書上門的意思。

以往是賈敏邀請她的時候,她順道把陳景書帶上,如今林府沒有主母,再加上黛玉還在孝期,陳景書時常往那裡湊叫什麼事兒?

這對兩個孩子都不好,因此吳氏倒也不急。

左右黛玉守著孝,也不能變成別人家的。

要說起來,吳氏對黛玉還算是挺滿意的。

黛玉相貌人品都是世間少有的,又有才情,吳氏雖看不懂那些制藝文章,但見陳景書認真拿著黛玉給他的批註做筆記的樣子也知道黛玉不是胡亂寫寫,這麼個姑娘,既有才有貌,又能幫助陳景書進步,把他往正路上引,多好呀。

至於說黛玉身子弱,這倒不必太在意了。

這年頭富貴人家的姑娘小姐,至少半數以上先天都有些弱氣,從小吃著藥調理也是有的,黛玉如今才幾歲?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何況這麼個姑娘還能從小看著,總歸知根知底,比旁的倒是更好些呢。

往家世上說,吳氏倒是不指望陳景書娶個高門女的,這事兒有則有,沒有也不強求,何況林如海家裡人口簡單,以後也不必擔心有亂七八糟的糟心親戚。

越想越覺得黛玉真是個好姑娘,若非如今黛玉孝期未過,吳氏都想著要陳孝宗去找林如海先把親事定下了。

嗯,也得兒子自己樂意才好。

可吳氏瞧著陳景書是沒有不樂意的。

吳氏的想法陳景書猜不透,倒是最近王撰見他制藝文章已經不成問題了,又開始給他補其他。

雖然科舉主要還是考制藝,但有時候主考官也會要求考生作一些詩賦、策論一類,陳景書的詩賦是沒得救了,策論以往學了一些,瞧著還行的樣子,王撰便趁著這會兒嚴抓陳景書的策論。

策論一般是以時事、政事上的問題作為題目,要考生從向朝廷獻策的角度來寫自己的見解,寫這種東西可不僅僅是書讀得好就行了,眼光見識一樣都不能少。

陳景書年紀小,經歷的風雨自然沒有那些年長的人多,且他學制藝已經佔據了大量的精力,不比那些學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人家硬靠著年歲的積累也要比陳景書多幾分見識。

王撰最後總結道:“你年紀小,寫制藝倒也罷了,寫策論難免顯出弱氣來,這時候也不要緊張,童試的策論是不指望考生能針對問題寫出什麼太好的見解來的,因此只要大體道理不錯也就夠了。”

陳景書道:“但不功不過也就沒什麼成績呀。”

王撰道:“我在翰林院多年,每天做的就是寫詔書政令,這裡頭有些技巧和章程,你得學,到時候只要主考官看的舒服流暢,見你格局漂亮,內容只要中規中矩,就足夠有個好成績了。”

做官的寫策論和沒做過官的寫策論,寫出來一定是兩種不同的感覺,而負責童試的考官哪個不是有官職在身的呢?

除了策論,各種考場上的門道王撰也開始詳細給陳景書說起來,又說遇到什麼問題該怎麼處理,免得因一些小事而影響考試。

不聽不知道,聽了才明白僅僅是這些小事情裡也藏著門道,若是不小心犯了忌諱,被取消考試資格也是有可能的。

結果沒幾天盧克思那裡說濟養院的人口又增加了一些,雖然書籍紙筆都是陳景書讓自家作坊做的,只需要給個成本價就好,但讀書的人多了消耗也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