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九幾年的時候,正好是外國人大規模開始進入中國或者旅遊,或者工作,或者商業投資。八十年代這樣的情況是很少見的,這也算是從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的程序。
以前的老百姓,也就只能在電視裡看一看,要麼是撇著八字腿的小鬼子,要麼就是上甘嶺的美國反派們。
而且那些電影基本都是黑白的,看的也不真切,現在終於有機會見著活的了,以中國人愛湊熱鬧的習慣,怎麼會不引起圍觀?
看看九十年代春晚的節目內容就知道了,蔡明、郭達、趙麗蓉、鞏漢林這些都排過外國人來考察和旅遊的小品。
在這個年代,這就是新鮮事兒,把外國人來中國事前事後的遭遇,編排一下,進行藝術的加工,馬上就變成觀眾們喜聞樂見的東西了。
尤其是後來國家提高待遇,鼓勵外國學生來中國留學,有那麼一段時間很多電視臺都搞過外國人說中國話的節目。
找一群男的女的,黑的白的,非洲的拉美的學生,又唱歌又說相聲的,看他們在臺上出洋相以此取樂。
林俊當時十分地址這樣的節目,感覺這種態度很沒有必要。大家都是一個鼻子兩隻眼的人,只不過生理特徵不同,語言文化習慣不同而已,犯的著這麼大驚小怪嗎?
當初林苗在外語學院學英語,每回回家的時候,都要霸佔著電視機,要麼看鳥語節目,要麼就看外國人在電視機裡出洋相,給林俊留下了十分惡劣的心裡印象。
他覺得還是抱著平常心的態度來對待外國友人比較好,既不用刻意去排斥,也用不著低聲下氣的去巴結。
漢唐之時,國力強盛,外國人在我們眼中都是邊陲蠻夷,那個時候民族自信心空前強大,對外國人的態度,是比較排斥的。
尤其是漢代,唐朝因為唐太宗的對外政策,再加上太原李氏本身就有外族血統,所以那個時代對於外夷還是比較包容的,當然這是面子上的,其實內心想來也是很瞧不起他們。
宋朝時候國力衰弱,甚至歷來作為宗主國的“中原大地的主人”,居然也要向遼繳納保護費“歲幣”。
雖然那個年代國家的地位處於劣勢,但在民眾心中也始終認為靠武力的始終是蠻夷行徑,內心總有一絲文明人的驕傲的。
到了清末這種情況就徹底掉了個個,以前紅頭發綠眼睛,身上長著黑毛的野蠻人,突然搖身一變,穿上了禮服,開上了巨艦,用中國人發明的火yao粉碎了整個民族的自信心,在心理上狠狠壓上了一座“落後”的大山。
哪怕人民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一舉洗刷了近代中國所有的屈辱,當改革開放以後,看到西方發的國家的生活,看到外國人的富足與精緻的生活質量,這種矛盾的對比讓人茫然。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待外國人方面,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只不過這個時代沒有一個合適的宣洩口。
一直到兩千年之後,有了網路這個相對更自由的交流平臺,那個時候,針對外國人兩種不同態度的群體,開始了口水戰。
不管是對西方國家存在盲目敵視的憤青,還是崇洋媚外的軟骨頭,其實這兩種表現,都是符合人心理的兩種常見心態。
缺乏好的引導,讓這種情緒滋生蔓延下去,才會導致兩種言論越發的尖銳。這人,怎麼就不能保持住平常心呢?
林俊想著想著,思緒飄遠了……不是誰都像他一樣,從十五年後穿越回來,對於這個年代的對與錯,能夠站在客觀的位置上冷眼旁觀。沒人,有這個能力,也沒人,有這個資格。
對面不遠處的外國人,領頭的是個看起來有五六十歲,身材高大的白人老頭兒,一頭花白的卷發披散著,穿著大褲衩和印著頭像的汗衫。
挎著一個大包還是阿迪達斯的,脖子上掛著個照相機,單看長長的鏡筒,就給人一種很專業的感覺。
老頭後面跟著一男一女,男的西褲襯衫,穿的很正式,身材目測也在一米八以上,女的一頭金色的長直發,穿著碎花的灰底連衣裙,胸開的很低,裙角很高,剛剛到大腿,腳上蹬著一雙水晶高跟鞋。
女的身材也很高挑,穿著高跟鞋也不必身邊的高大外國男人矮多少。手裡一左一右牽著兩個瓷娃娃一樣的外國小孩,也是一男一女,女孩兒略大。
“這是一家五口?”林俊這麼猜著。這身高,女人的穿著打扮,還有兩個漂亮的小孩,足以吸引周圍百分之八十的視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