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長城內部基本清空。
八大家派來的奇人異士,其實只不過是協力參與了蕭布衣與齊恕的下九流推演之術。
大部分從蘭陵城調遣而來的精銳力量,又急匆匆趕回了蘭陵城。
齊梁失烽燧,北魏失壁壘。
兩者的概念卻全然不同。
蕭望陛下似乎並沒有因此而動怒,甚至連一絲波動也無。
齊梁的廟堂甚至還保持著以往的風調雨順,與北魏不同,齊梁的言官隊伍中沒有那麼多血濺廟堂的硬茬。
蕭望似乎是一位溫吞的君主。
但他其實對自己要求嚴格到了極點,每日批改奏摺,廟堂召開,佔據了至少六個時辰,而閒雜時間則是去書庫,藏書閣,不近女色,沒有任何不良嗜好,而到了重大節日之時的祭祀,禮儀,全都做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
毫不誇張的說,這是數百年以來都極為罕見的明君。
罕見的勤奮。
以至於......朝會之時,麾下大臣,言官,都勸諫希望陛下可以多多休息,將繁瑣雜事,交給下面去處理。
蕭望對於北姑蘇道的事情,管得甚少。
烽燧開戰了。
烽燧清城了。
烽燧拱手讓給妖族了。
在他看來,在外人看來,都是一件不值得費心的事情。
北姑蘇道,烽燧長城。
齊梁的三位殿下,如今都聚攏在一起。
再加上陛下這些年來傾力培養的齊恕,還有齊梁第一第二的兩位大神將。
這些人,隨便挑一個出來,都足以穩住一方。
如今的齊梁,真真是強盛到了極點。
烽燧讓出,只能算是吃了一點小虧。
蕭望不是一個吃不得虧的人。
在當年八大國鐵騎相互征戰之時,齊梁還只是夾縫中艱難生存的小國,處處吃虧,處處碰壁,最後一點一點吞食江南氣運,大小借力,才得以登頂青雲之巔。
蕭望聽到烽燧決定避戰之後,甚至鬆了一口氣。
四月求籤大榕寺的時候,青石曾經反覆告誡過自己,若是那滴菩薩血求得了平安籤,可能會將齊梁的氣運推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蕭望知道峰迴路轉。
也知道否極泰來。
更知道盛極必衰。
所以他知道青石那句話的意思。
他到了如今,已無更多念頭,若是齊恕這些日子沒有離開蘭陵城,而是久伴陛下身旁,便會發現,蕭望所做的大多事情,矛頭開始掉轉,天闕在緩慢的推行之中,無形的整合江湖,向著廟堂靠攏。
這些處理,是為了鞏固齊梁,將這座富饒而強盛的江南土地,擰成一根繩。
蕭望已經不再年輕了。
他想要打下北魏,就不能跟年輕的曹之軒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