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璟走上扁關城牆,俯瞰關前攻關的契丹大軍。
戰事初歇,廝殺告一段落,一片狼藉的戰場上,血與火是永不變化的色調,各色旗幟、各種兵器散佈其間,如一首沒有旋律的詩歌。
契丹至扁關,開啟戰端已逾十日,戰事雖然持續不停,然則上至百戰、盧龍兩軍上將,下至普通士卒,皆無苦戰、擔憂之色,相反,絕大部分將士都鬥志滿滿。在這些將士黝黑而閃亮的眼眸裡,有與勝利相關的火焰在燃燒,彷彿他們從未以八千對戰五萬。
孟平從不遠處踏著有力的步伐走過來,在李從璟身旁見禮,未等李從璟開口,已先笑道:“契丹蠻子已沒剩下什麼力氣,照他們這樣的攻勢,這仗便是打上一年,他們也休想攻上城頭半步!公子,依我看,你可以歸去幽州主持幽雲大事了,這裡有我們對付契丹蠻子足矣,不出三月,我等必能叫契丹鎩羽而歸!”
李從璟轉身為孟平扶正頭盔,手拍在他肩膀上,道:“下去歇息,我替你一日。”
孟平雙眼一熱,胸膛挺直,滿不在乎的笑道:“區區小賊,何勞公子親自相拒,有孟平足矣!”
李從璟不勉強,繼續望向城外。扁關前,天地遼闊,可見數十里之外的山巒,近前有契丹營盤綿延十數里,其間有無數人馬往來賓士。
月前,耶律倍匯合耶律敵刺,以五萬大軍進逼營州,李從璟依照事先謀劃,率領大軍撤出營州,往扁關退卻。契丹在“克復”營州後,稍作停留,即揮師南下,意圖一鼓作氣拿下平州。然而,耶律敵刺不會想到,之前攻打營州的失敗,並非是他噩夢的終結,而是開始。
進入營州地界後大舉南下的契丹大軍,陷入了“游擊戰”的泥潭中。
李從璟率領百戰、盧龍兩軍出平州時,曾有克營州、復保平州的一系列作戰謀劃,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就是在放棄營州後,在契丹開赴扁關前,依託營州廣袤而複雜的地勢,開戰“游擊戰”,以達到疲敵於大戰前的戰略意圖。
唐軍要打好這場“游擊戰”,有幾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需得把握好。首先,是對營州地貌地勢要了如指掌;其次,需要大批土著力量相助;第三,要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
要做到前面兩點,僅有軍情處尚且不夠,還得營州“義軍”發揮作用。有黃宗、許伯先、陸君嚴等人的部眾在,前面兩點沒有問題。而要實現第三點,就分外困難。契丹有五萬大軍,多精騎,一旦施展開來,百里之地任意縱橫,很能搶奪主動權,在以往的邊地戰役中,契丹也是依仗其高度機動性,每每讓邊軍苦不堪言。
好在百戰軍曾經戴思遠遊擊戰的磨練,又添軍情處刻意準備,以及營州“義軍”傾力相助,因是才有一戰之力。然而,真正制勝的關鍵,還是在於主帥的排兵佈陣。
在過去的近月時間裡,李從璟將契丹大軍死死拖在營州,利用地形地勢的便利,將游擊戰的精妙處發揮得淋漓盡致,圍點打援、迂迴側擊、隱蔽突進、百里奇襲等戰術被他運用的妙裡生花。一個月之內,他曾一把火燒掉數千契丹精騎;也曾在河水上游和水源處投毒,讓契丹元氣大傷;每逢契丹遭遇當頭棒喝,他便以大軍正面猛攻,取得斬獲後又火速退走,將兵法正奇之道結合得天衣無縫。
也虧得是百戰軍,才能經得起李從璟如此折騰,也虧得有“義軍”相助,大軍每次出擊、撤退才能神龍見首不見尾。戰果最大的一回,李從璟讓契丹丟下數千具屍體,一日狼狽後撤五十里,幾乎全軍崩潰。
在如此境遇下,雖然最後契丹軍仍舊到了扁關,但軍力已折損分外嚴重,沒了壓倒性的優勢,除此之外,契丹軍的疲憊和士氣低落,也使得他們雖攻城多日,不能有尺寸之功。
李從璟在退守扁關時,於關外留下了黃宗的“義軍”和部分百戰軍精銳,這些將士沒日沒夜襲擾契丹大營,變了法的給他們找茬。特別是在契丹軍外出取水,輔兵運糧時,極為照拂。如此一來,不僅牽制了其部分軍力,更讓其多有損失。而一旦契丹分兵來戰,則其又在“義軍”領路下,退入山野,以綠林常用的“颶風過崗,百草低頭”的方法,隱匿行蹤。而一旦契丹軍撤,則其又出來活動,防不勝防,讓契丹將士莫不心力交瘁。
“契丹已成強弩之末,雖彼仍舊勢眾,然已無法形成合力,當此之際,我等要守住扁關不難。”雄關上,李從璟手指關外數萬勁敵,對聚攏到身邊的李紹城、李彥超、郭威等將言道。他意態風發,在自信之外尚有一股淡然平靜之色,“此戰要勝不難,如今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取勝。”
“勝與勝之間,還有不同?”李彥超不解的問。若是放在以前,他定會不假思索的說出類似“能勝便可,如何勝那還不都一樣”的話,但在跟隨李從璟多日後,他的思維悄然發生轉變,已經懂得,凡事都能想得更深一些,也應該看得更遠一些。
李從璟笑道:“勝法有多種,不可盡說,粗略來分,卻有長勝與短勝之別。”
“何謂長勝,何謂短勝?”
“長勝者,立足長遠,所慮者在將來,意圖以今日之勝,為明日之勝奠基;短勝者,立足當下,所求不在日後,而在一戰戰果,儘可能擴大眼下戰績是也。”
“以眼下情景,長勝如何,短勝如何?”
“目下,契丹雖有大軍在前,看似攻勢兇猛,不可一世,實則氣力已弱,假以時日,勝之容易。若是求短勝,只需蓄力一些時日,使些手段,在其力竭欲退之時,給予雷霆一擊,則必定斬獲頗豐;若是求長勝,則需看到,若是契丹於扁關失敗過於慘重,必定激怒耶律阿保機,其有可能大舉報復,若要照料此種情況,則方法更簡單,靜候契丹兵疲,知難而退即可!”
李從璟一番說完,諸將皆陷入沉思。
平心而論,短勝更直接、來得爽快,但卻極有可能讓阿保機攜眾來攻,幽雲邊軍雖強,要抵擋數十萬契丹大軍,尚不現實,如此說來則短勝不可取,只能求長勝了。
李紹城的思維、眼光最接近李從璟,他尋思著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邊軍要‘護邊擊賊’,軍帥意欲遏制契丹日上之國勢,所圖皆大也。所圖大,則不能目光狹隘,侷限於眼前利益,當步步為日後大業著想,贏小不如贏大,贏一時不如贏長久,贏一役不如贏國戰。因是,末將倒是覺得,上策該是取‘長勝’之策。”
李彥饒也贊同李紹城的意見,不過還是補充道:“只是如此一來,免不得此番戰事要拖延日久了,可能會打到來年也說不定。”
只要能勝,如何勝對李彥超來說關係不大,他道:“無妨,我等在此陪耶律倍耗著就是,軍帥大可歸去幽州,坐鎮幽雲。”
眾將一時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李從璟含笑看著他們說話,沒作評論。
諸將中,孟平、郭威最為了解李從璟,兩人幾乎是同時出聲道:“短勝豪氣,長勝睿智,然則各有所短,軍帥氣定神閒,必有兩全之策!”
他兩人如此一說,倒是提醒了諸將。眾將一尋思,回憶起李從璟北上以來數次謀戰,莫不是花小本圖大利,皆覺得甚有可能,於是一起望向李從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