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窗外淋漓的雨聲讓張一樓從睡夢中醒來,他睜開雙眼,視線落在窗臺,緊閉的窗戶沒透進亮光,天色未明。他披衣坐起,來到窗前開啟窗戶,冷風撲面,雨水落在窗前。
一個人影提著燈籠從迴廊中快步行來,他抬頭看見窗前的張一樓,恭聲提示道:“大人,卯時初刻了。”
張一樓點頭示意知曉,他回到屋中,梳理好長髮,為自己穿上淺綠色官袍,腰間圍上九銙銀帶,又繫上銅魚袋,整個人便如同換了面貌,顯得威嚴精神起來。
洗漱後,吃過些餐點,管家為他遞上油紙傘,張一樓接了傘,來到院門,稍微停了下腳步,抬頭間,望見天空仍是漆黑一片,燈光中的雨水簾幕也似,從空中灑下來,落在地上四散飛濺,不一會兒便打溼了他的官靴。
“天成四年三月十九日,穀雨。”張一樓在心裡默唸了一聲,“張一樓,戶部員外郎,七品。”
出了宅院門,在坊間碰到不少撐傘人,都是要去上朝的官員,三三兩兩,還不是很多,此地距離宮城不算近,居住於此的官員並不是很多,有的也大多官職不顯。
出了坊門,走上專供官員上朝和訊息傳遞的御道,四下裡的官員就多了起來,四面八方的撐傘人匯聚到御道上,提著燈籠,在大雨中向北而行,雨水在街面上敲敲打打,珍珠落玉盤一般。
馬車、牛車也漸多了起來,卻都行駛的很緩慢,避免馬蹄、車輪將積水濺到行人身上。同是上朝的官員,彼此間禮敬有加,很是祥和。
張一樓記得,他剛為官時,官員上朝可不是這樣秩序井然、禮數森嚴的,馬車、牛車可不會去照顧行人。
但,自打秦王有一日在上朝時,譏諷了一名官居三品的大員,說對方上朝時飛馳的馬車,比他在沙場殺敵時縱橫的戰馬還要威風后,就再也沒人敢在上朝時放開馬車速度了。久而久之,便有了今日這派相互禮敬之象。
張一樓只是百數上朝官員中的普通一個,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即便是到了太乙殿,他也是進不去殿中的,只能站在殿外。
宮門還未開,門前已經聚集了許多官員,大夥兒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處,低聲問候、交談,宮門前有一排房子,是專供朝臣上朝時在此等候的,裡面會準備茶水點心,冬日還有炭火——然而房子不多,只能供給三省六部的顯貴們,像張一樓這種小官,只能站在屋旁的一排雨棚下。
張一樓來的不早不晚,距離宮門開啟還有一兩刻,他收了傘,去了蓑衣,站在雨棚下抖露蓑衣上的雨水。或許是陰雨的緣故,天色還沒顯出光亮,張一樓往宮牆看了一眼,衛士們披甲執戟,雨水打在他們身上,將他們身材的輪廓勾勒出來。
“張大人。”
“蘇大人。”
著深綠色官袍的蘇禹珪,與張一樓見過禮,就站他身旁拍打著身上的雨水。兩人同年及第,關係還算不錯,不過從官袍的顏色上就看得出來,蘇禹珪是六品,在升遷速度上,不到兩年,已比張一樓這個同年快了兩個臺階。
“看,那是何人?”
“那不是石帥嘛?他不在陝州,怎生入朝了?”
“還能因為何事?還不是上面那些大人物,對那邊動了心思?”
“你是說......”
“噤聲!可不能說出來,事情還沒定,誰私下議論、散播謠言,被上面那幾位知道,少不得要脫層皮!”
聽著身旁不遠處同袍的議論,張一樓不動聲色,蘇禹珪也沒有參與討論的意思。恰在這時,蘇禹珪身旁又到了一人,收起傘,露出面容來,不是蘇逢吉是誰。
“張大人,蘇大人。”深綠官袍的蘇逢吉對張一樓和蘇禹珪見禮,然後笑道:“人人都在議論朝堂大事,為何兩位大人獨獨置身事外?”
張一樓回禮,沒說話,蘇禹珪卻道:“蘇大人有何高見?”
“兩蘇”關係非比尋常,蘇逢吉性子較為開脫,故而不吝言辭,有意無意看向武官那邊,“河中節度使李帥、保義軍節度使石帥,相繼入朝,上面那幾位有何心思,豈非已躍然紙上?這些年來,帝國歲歲豐收,國庫充盈,禁軍都已擴充到了三萬。在下聽聞,今歲帝國將再整編禁軍兩萬,時間不是深秋,而是提前到仲夏,此意為何,已不言而喻。再者,那邊兩位大人物,愈發不肯消停,天子之怒已發,豈能不九洲震動!”
“新編兩萬禁軍,實非小事,要提前到仲夏時節,可不容易。”蘇禹珪心中暗暗吃驚。
蘇逢吉笑了一聲,“若是這兩萬禁軍,有一萬自河陽百戰軍中成建制選調,蘇大人還會認為很難嗎?”
蘇禹珪說不出話來,若果真如此,的確沒什麼不可能了。
兩人說著話,忽然看到面前走來一人,服紫色官袍、著金玉帶十三銙、配金魚袋,大腹便便,滿臉堆笑,彌勒佛一般,不是馮道卻又是誰。
“馮相。”三人不知馮道緣何會直接向他三人站立的地方行來,連忙躬身行禮。
“兩位言談正歡,不要怪老夫打擾才是啊。”馮道眯著眼,擠進來與三人站在一起,卻沒看聞名洛陽的“兩蘇”,而是面向一直“默默無聞”的張一樓,“方才老夫瞧見,‘兩蘇’相談甚緊,唯獨員外郎不發一言,卻是為何?”
馮道放著專供的屋子不去待,而跑到雨棚下來,頓時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眾官員表面不動聲色,卻都睜大了第三隻眼瞧著這邊。
張一樓溫聲道:“兩位大人所言之事,下官不甚明瞭,故而不言,”
馮道笑呵呵不置可否,轉而說道:“員外郎之前所言的戶籍管理改良一事,老夫與幾位宰相論過了,甚覺得好,待會兒散了朝議,員外郎可有閒暇為老夫詳細說說?”
張一樓肅然,拱手行禮,“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旁邊,“兩蘇”皆露震驚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