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未亮,裊裊炊煙便已升起。
滹沱河畔,年邁的牧人砍來了許多柳枝,開始搭建更多的帳篷。
他們身形佝僂,鬚髮皆白。面板黝黑,遠遠望去,像是枯死的樹皮。
雙目之中帶著看透世事的滄桑與淡然,一副活一天算一天的樣子。
從匈奴開始,就有一個殘酷的風俗:貴少賤老。烏桓、鮮卑等部族沿襲之。
老人不得享用較好的食物,不能穿好的衣服,要幹更多的骯、苦、累活計……
漢使至匈奴時,曾看到青壯年吃牛羊肥美部位,他們吃完後,老人才能吃剩下的,大為驚異。
中行說為此風俗辯護,匈奴歷來以征戰為功業,老弱不能戰鬥,故肥美讓壯健者食,因此能自為守衛,父子各得其安。
只能說,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風俗,沒有絕對的對錯。
早飯做好時,天光已經大亮。
正中央最大的一個帳篷內,首領段末波自東門而出——鮮卑風俗,帳篷只開一門,即對著東方的那個門。
遠遠見著朝日後,段末波跪拜而下,口中唸唸有詞,十分虔誠。
良久之後,段末波方才起身,也不會回帳篷,就在河畔草地上席地而坐,吃著新蒸好的粟米飯。
護衛、親隨乃至外圍計程車兵、奴隸們同樣席地而坐,吃著粟米飯。
自首領段末波以下,所有人吃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唯多寡而已——一般而言,壯健者吃得多一些,老人少年吃得少一些。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鮮卑與劉漢匈奴的不同了。
劉漢已經有了很明顯的社會階級差異,上層服散飲酒,山珍海味,下層就靠些許糜子、牛羊奶、乳酪、野菜果蔬充飢。
鮮卑社會與他們相比,相對原始淳樸了一些,出征的這批人吃的食物竟然是一樣的——其實,匈奴社會一開始也是這樣的。
與老弱相比,婦人在吃食方面的待遇竟然和青壯一樣。
此番南下是出征,只有寥寥百餘健婦隨軍,大餅臉上滿是橫肉,胳膊上能跑馬,屁股一撅能坐死人,可以把她們當男人看待。
這些婦人主要工作是修補皮裘、擠奶制酪以及處理死掉的馬匹。
每個人都是髡髮,顯然都沒嫁人。
烏桓、鮮卑婦女一般要嫁人的時候才蓄髮為髻,戴句決——類似後世蒙古女人戴的罟罟冠。
胡人女子是比較爽的。
社會風氣輕視老人少年,但極其重視女人。
兒子殺父兄沒有刑罰,但不允許殺母。
父兄為別人所殺不一定報仇,母親為人所殺一定要報仇。
一個氏族的女人嫁到另一個氏族,出了事,本家會去調查,如果非正常死亡,會予以追究,一般是出牛羊贖罪。
非常奇特的風俗。
總之,女人地位很高,這種風氣後來也帶到了北朝,而胡人風俗又沒有對女人的禮教束縛以及用權的限制,於是導致了很多問題,有人甚至搞起了“立子殺母”的制度。
一眾人吃完早飯後,稍稍休息了一會,隨後便起身整理戰馬、兵器。
段末波帶著親隨出去轉了一圈。
滹沱河一帶水草豐美,田地眾多,塢堡莊園也不少。
南下以來,不少堡寨破財消災,寧願自己餓肚子乃至餓死人,也輸送了一批糧食給鮮卑人,令其軍資充裕,野心也隨之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