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四十八章 行路見聞(下)

從河北方向入太原,最好走的是滏口陘,其次是井陘,都有驛道直通太原。

溫嶠等人自井陘入。

井陘又有南北兩道,南道為秦漢以來的主道,駐有重兵。

北道尚未開闢,多為走私商人、山賊匪徒之流行經,幾乎無法走大隊人馬,故只有少許遊騎偶爾前來巡視。

大體由飛龍山北麓向西,直走六十里,抵達一處綿延廣闊的沼澤溼地。溼地中長滿了蘆葦,俗名“葦澤”。

永嘉十年(316),常山、中山二郡國徵發丁壯萬餘人西行至葦澤,夯土築城,為石勒所敗,遂止。

由葦澤折向西微南四十里,便是井陘關了,由石勒佔據。

溫嶠等人抵達葦澤時,已經是六月初十了。

看著茫無際涯的蘆葦叢、沼澤水泊以及更遠處連綿不絕的群山,他嘆了口氣,率先趟入了水中,往正西方向前行。

路不好走,三天才走了三十里,抵達後世娘子關的位置——初名葦澤關,因隋代於東面置葦澤縣而得名,唐置承天軍城,正式駐紮經制募兵,故得名“承天軍”,金朝時又有“娘子關”之名。

這就是北道了。

南道是秦漢時比較流行的道路,魏晉亦然,但隋唐時突然流行北道,可能地理、氣候環境發生了變化,以至於北道能夠通行了。

但到元明清時,很奇怪,又走南道,不走北道了,也不知為什麼。

至近代,正太鐵路經北道路線。

簡而言之,娘子關堵井陘北道,井陘關堵井陘南道。歷朝歷代具體哪個關重要,完全看時人主要走哪條路。

此時幾乎不存在北道,故南道最為重要。

按照李左車的說法,南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可見其地勢。

“馮長史勿送,就到這裡了。”險峻陡峭的山坡之上,溫嶠躬身一禮,道。

馮龍猶豫了一下,道:“也好,此去皆敵境一路小心。”

馮龍是飛龍山鎮的長史。鎮將乃乞活帥陳午,這會正率軍北上,駐紮在常山郡城。

石勒大軍剛剛被驅逐還不到十天,常山風聲鶴唳,緊張無比,須得大軍彈壓。

溫嶠朝馮龍揮了揮手,然後看向郭榮等人,笑道:“走吧,今晚吃住,可靠郭將軍了。”

“僕並非將軍,溫祭酒說笑了。”郭榮也不客氣,當先帶路,道:“前方十餘里有一堡,堡主乃我昔日舊人……”

聲音漸漸遠去,人影也慢慢消失在了山道拐角處。

馮龍又站了一會,仔細打量著地形。

過幾日,前軍將軍李重將傳送一批俘虜過來,於井陘之內二修軍城。

這個城是一定要修的,梁公都賜下名字了:天長鎮。

以外兵屬劉靈暫領天長鎮將,率青州兵駐守此處——此鎮將非世襲,只是守將罷了。

此城一設,不管大路小路都能堵住,唯一的缺點就是此間地形相對開闊,不如南邊井陘關一帶險要。但井陘關在石勒手裡,他們也沒辦法,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

樂平位於長治盆地北(今陽泉市),境內幾乎全是山並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