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書,任何改革都是依託時代背景、時代風氣、客觀力量對比、當時生產力水平為基礎。
比如上本《晚唐浮生》,因為唐末以來地廣人稀,所以不追求畝產,追求人均產量,搞閒田休耕,三圃輪作,不斷培育高品質牲畜、物種。
比如培育出的產毛高的綿羊,在三圃制下非常適合,於整個北方推廣了毛布。
這其實已經改變了整個社會的形態,養成了一種習慣——隔壁小日子人少地多時曾用過馬耕,後來人多地少了,還用,別小看習慣的力量。
但這些對社會的改變,主角生前是看不到的結果和演變的,時間不夠。
再比如主角寫的《致知》這本書,加入科舉之中,以及提倡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要求工匠們不要依靠經驗,用量化的標準來研究技術,這種事主角生前也是看不到的。
再說西晉這個時代,解決漢末三大痼疾都很難了。
在我預想中,主角臨死前,能培養南方莊園多開荒,多搞些經濟作物,加快商業發展,都是天大的成功。
但這時候商業發展又面臨貨幣問題。貴金屬不夠,無錨信用貨幣不可能,總之制約太多。
沒辦法,時代太古早了。
(3)不要總是打仗。
我也不想。
但這是亂世啊……
這不是天下一統後的王朝初期,也不是極盛而衰的王朝中後期,戰爭才是主流。
遍觀史書,這時候就是一場仗接一場仗。
石勒、石虎擊敗劉曜後,大體一統了,但還要和南方打,還和拓跋鮮卑打,再和慕容鮮卑打,根本停不下來。
你不打,人家要打你,怎麼辦?
而且,主角不打仗,就攢不下威望,當不了皇帝,改造不了天下,解決不了三大痼疾。
題材限制,時代背景就如此。
(4)最後還是封建迴圈,三百年後邵家王朝滅亡,沒意思。
這個其實和第一點有些相似。
我就不多說了,這麼古早的年代,你想啥呢?穿越者一個人搞什麼大新聞?
我舉個例子,寫第一本書《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時提到過的。
歷史上有艘商船在開往南美洲時在近海觸礁沉沒,船上有15個人(印象中是,具體數字可能有偏差)游到了岸上,其中有船長、有水手、有工匠、有軍人、有傳教士、有商人,最後被一個使用石質農具的印第安部落接納。
多年以後,有另一艘船隻路過,發現了這幫人,結果你猜怎麼著?
這些人和印第安人一樣,裸露著大半身體,使用石質農具種地。
這十幾個人有知識、有文化,去到原始部落,其實很像穿越,但他們什麼改變都沒帶來,被土著同化了。
西晉這個年代,任何不考慮實際生產力、時人三觀、社會風氣的改變,都不靠譜。
(5)為什麼不發展工業
這個問題和前面有些重疊。
首先,沒有足夠的工業人口。
發展工業首選需要解決農業,只有農業能產生大量富餘農產品時,才談得上商業和交換。
商業的盛行促進了家庭手工業的發展。
農閒時的家庭手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會慢慢誕生集中工場制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