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章 居延

居延海,又稱居延澤,乃弱水北流形成的尾閭湖。

所謂尾閭湖,直白點說就是內陸河流到這裡流不下去了,於是在地勢低窪處形成了沼澤湖泊。

陰山以北的諾真水漢其實也是一樣的尾閭湖。

而既然流不下去,水體自帶的鹽分自然很難排出去了,因此居延海是半鹹水湖。

後漢年間,因為上游截留灌溉農田以及地質變遷等因素,居延海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海稍大,東海稍小。

居延澤西南有一城。

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秋,強弩將軍路博德築之,曰「居延塞」

近代考古,出土漢簡三萬有餘,顯示亭障密佈於弱水上下游兩岸,呈南北直線排列。

後漢年間,大量亭障毀於戰火,無力維持。

魏晉以來,更沒心思恢復。

時至今日,亭障數量不及前漢年間十一之數,整個西海郡亦只轄一縣,即居延縣,戶二千五百半個世紀前的資料,當然,至今未改。

西海都只有一個豪族,即西海陳氏。

晉咸寧年間,陳氏子弟陳恭陳元起、陳基陳元聲入洛陽求學,名列《辟雍碑》。

但這個家族底蘊太弱了,也太窮了,根本無力支援二人在中原繼續發展,最後只能返回家鄉吃沙子,與胡人作伴。

現任西海太守張肅,乃張軌之弟,年事已高,六七十歲了。

張軌末期,為了幫扶侄子,穩定四方,張肅出任西海太守,一鎮就是十餘載。

去年晉梁禪代,張肅聽聞之後,悲憤不已,差點氣死。

好在聽聞開國的邵勳乃東海人,非匈奴鮮卑之輩,總算有所安慰,沒真的嚥氣。

但老頭還是很憤怒,一輩子的信仰沒了,你賠我啊?

此番聽聞那什麼狗屁大梁朝居然打過來了,要搶他侄孫的大位,於是移諸部,邀他們出兵,

共同平叛一一文由陳氏子弟陳潤所寫,落款日期為「神龜十二年四月二十日」。

經七天時間整頓,居延城及附近各亭障兵士次第收攏,向張掖郡進發。

而他們離張掖多遠呢?一千五百三十里!

這條路便是居延路。

自河西走廊向北,多為大漠,其中唯居延路附近有弱水,又勾連居延澤,中間可營田之處甚多,水草豐美,供鉅萬人,故漢時匈奴入寇,非常喜歡由此南下。

所以,張肅的大軍就是沿著居延路南下的。

老頭年紀大,心甚急,不顧身體衰弱,留人在後方收攏步卒,自率一千輕騎充當先鋒。

四天之內,行軍六百餘里,帳下騎兵慢慢增加到兩千左右,都是你一百、我二百,從各個亭障之內彙集而來的。

這個時候,他們已抵達弱水分流之處(分為東西兩支,分別注入東西居延澤),此處有一軍鎮,曰「兩漢城」,乃西海郡諸亭障中最大的一個,平日駐軍五百,連帶家屬、奴婢總共近四千人。

張肅終於走不動了,要歇一歇。

按照約定,一些鮮卑部落大人率軍來匯。

部落很多,但大多依附一個姓「乙弗」的氏族,有那麼點部落聯盟的意思。

乙弗聯盟散居於武威西部、西郡北部乃至張掖、西海二郡,乙弗氏本部則牧於張掖、西海之間。

他們的實力也就那樣。南邊的禿髮鮮卑時不時越過大斗谷(大斗拔谷)進入張掖,襲擊乙弗聯盟,乙弗氏不能敵,聽聞他們遣使聯絡慕容鮮卑的吐谷渾部,試圖聯兵自保,共抗禿髮鮮卑。

當然,乙弗氏也求助過張掖太守、西海太守,但他倆實力有限,更對這些部落衝突沒甚興趣,

自然置之不理了。

乙弗部之外,還有一個折掘部。